匠心|青未了|诗心在左,匠心在右(原创)( 二 )


为了鼓励学生刻苦学习 , 我写过《求学》:“时光懂我心 , 学问苦求真 。 笔墨温寒砚 , 书香醉古今 。 ”为了鼓励学生善于读书 , 我写过《观书》:“生命本苍茫 , 无书志不扬 。 静观沦落里 , 岁月煮悠长 。 ”把这些诗写在黑板或白板上 , 把它们的意境讲给学生们听 , 还能够顺便给他们普及一下诗歌创作的有关常识 。 学生们喜闻乐见 , 很愿意把我的诗句收藏 , 要么记在语文书上 , 要么记在读书笔记里 。 而我呢?则是喜欢把诗句安放在心上 , 珍藏在梦里 。
语文书断然不会缺少诗歌的韵味 。 我对自己以前的成长深感惭愧 , 并为只是教会了学生背诵和默写而不安 。 今后 , 我将改变教学策略 , 致力于用匠心去雕塑学生的诗心 。 这该是何等豪放的美差!
匠心|青未了|诗心在左,匠心在右(原创)
本文图片

对于一群中学生而言 , 如果语文教师只是教会了他们读与背 , 他们不免太过于幼稚了 。 而语文教师的情商呢?也会因此而显得无比弱智 。 于情于理 , 在苟且的学习生活中 , 我们都应该和学生一起拥抱到诗和更美丽的远方 。
“教学相长” , 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真理了 。 学生的诗歌素养提高了 , 教师的文学抱负必然壮丽 。 要知道 , 诗心是香的 , 匠心也是甜的 。 我永远不会忘记 , 那次在执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书的压轴戏《课外古诗词诵读》时候的情景 。 换作往常 , 我会像蜻蜓点水似的 , 领着学生们去读 , 去背 , 去译 。 但是那次 , 我却一反常态 , 尝试着用现代诗和绝句去破译这四首古诗词 。 教学的革命 , 对于我的学生来说 , 可能是破天荒的一次 。 对于我来说 , 也是一次壮举 。 我觉得 , 我仿佛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 这解数 , 在武侠小说中 , 是被美其名曰“洪荒之力”的 。
何谓诗心?就是作诗之心 , 诗人之心 。 何为匠心?就是巧妙的构思 , 多指文学艺术创造性的构思 。 谨以朱敦儒的《相见欢》为例 。 词中写道:“金陵城上西楼 , 倚清秋 ,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中原乱 , 簪缨散 , 几时收?悲风吹泪过扬州 。 ”在书本上 , 这首词的左边有注释 , 下面有赏析 。 借助于这样的注释和赏析 , 八年级的学生是可以读懂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的 。 但是这样就算完了吗?是不是还差一把创作的热火呢?我要把这把热火点起来 , 让学生们都能够看到诗心燃烧时的那一束最美的光 。
在创意上 , 我遵循着由易渐难的原则 , 先是让学生们在原文中标画出这首词的意象 , 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 。 如此意译 , 不就是在写现代诗吗?我的示例是:“清秋染鬓 , 白了城楼上的目光 。 残阳微红 , 仍想温暖万里江山 。 在金兵的铁蹄践踏出来的扬尘里 , 南宋的达官四处飘散 。 中原的乌纱 , 何时才能够回到繁华的原点?泪不停蹄 , 我恳请西风 , 把朱敦儒的泪珠吹干 , 让诗人的热血也可以笑傲沙场 。 ”受了老师的启发 , 连平时比较木讷的学生的诗心也开始“蠢蠢欲动”了 。 不信 , 你看——一位男生写道:“清秋 , 凉了词人心中的那三分薄田 。 但壮志的热血不怕 , 有敢于牺牲的风骨为证……”一位女生写道:“心痛的泪水 , 悬挂在朱敦儒的脸上 。 那里是最硬气的江山……”
这首词能不能演变成一首绝句呢?我战斗在了写作的最前沿:“秋色无情鬓染霜 , 江山不暖累残阳 。 簪缨落魄风飘絮 , 破涕吾当慨以慷 。 ”因为创作绝句的难度系数相对较大 , 所以学生们没能够在课上完成 。 但是有的学生却在课下勇攀绝句的高峰 。 那气势 , 大有“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的劲头 。 学生们写好了打油诗 , 拿给我看 。 我想 , 我们师徒之间可以共做一盘关于格律诗的小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