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见天日

上海将启动史上“最硬核”的沉船打捞工程 。
3月2日上午 , 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在上海打捞局外高桥码头正式启动 , 掀开长江口二号这艘古船自发现后尘封了近八年的神秘面纱 。
澎湃新闻在现场获悉 , 根据已知的考古勘探 , 长江口二号古船为一艘清代同治时期木质帆船 , 是继35年前发现的广东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后 , 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 。 该沉船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预计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 , 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 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
|体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见天日
本文图片

上海打捞局外高桥码头 ,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 澎湃新闻摄
|体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见天日
本文图片

上海打捞局外高桥码头 ,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 澎湃新闻摄
|体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见天日
本文图片

上海打捞局外高桥码头 ,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启动仪式现场 , 澎湃新闻摄
8年前 , 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在长江口崇明横沙水域开展重点水下考古调查时 , 发现了这首木质古沉船 。 自沉船发现以来 , 专业考古机构每年都对该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探摸和多学科研究 。
那么为何要在今年启动对沉船的考古打捞呢?据近几年水下考古调查显示 , 长江口二号古船受水流冲刷严重 , 特别是随着长江口水势流向改变 , 河床由淤积转变为快速下切 , 致使古船加速露出河床表面 , 船体面临严重安全威胁 。 为防止长江口二号古船遭到自然与人为破坏 , 相关部门决定对其实施整体打捞与保护 。 其打捞技术方案将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 被称为史上“最硬核”打捞工艺 。
|体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见天日
本文图片

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迁移项目等比例海试现场图
按照计划 , 长江口二号古船有望在2022年年底之前完成打捞与迁移任务 。
沉船打捞出水后 , 未来将如何对其保护利用也是公众极为关注的话题 。 据介绍 , 上海市将选址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筹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 , 考古工作者也将逐步揭开这艘清代古沉船的诸多未解之谜 。
沉没海底150余年 , 清代木质帆船“浮现”崇明水域
上海 , 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重要口岸之一 , 近代伊始更是迅速崛起 , 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都会和世界大港 。 而上海的长江口 , 正是处于长江“黄金水道”的入海口和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 。 古往今来 , 在这繁忙的航线上和复杂的水域里 , 埋藏有不计其数的水下遗珍和未解之谜 。
|体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见天日
本文图片

古船BV5000合成图
|体量最大的古代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将重见天日
本文图片

古船BV5000合成图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 , 上海市文物局2011年起启动了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 通过陆地调查走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 , 收集到长江口水域150余条水下文物线索 。 然而在这片能见度几乎为零的江海交汇水域 , 探寻水下文化遗产犹如“大海捞针” 。 长期以来 , 浑水环境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瓶颈 , 上海长江口水域尤其突出 。 为此 , 上海市文物局组织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 , 联合攻关 , 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 , 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 以及运用无人艇、多波束、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扫测设备 , 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联合调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