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辰|十二时辰:顺天时而为,接地气而活

时辰|十二时辰:顺天时而为,接地气而活
本文图片

“时辰” , 是古老又充满中国智慧的计时方式 。 我们的祖先白天观日、夜间观星 , 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 , 将一天平均分为十二个时段 。 又因古人将天穹以北极星为中心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方位 , 他们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星旋转一周 , 分别经过这十二个方位 。 于是 , 表示十二方位的地支序数 , 同时也就表示了时间 , 从子时、丑时直至亥时 , 这就是十二时辰 。
除了用地支计时 , 古人还给这十二个时辰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 , 每个时辰名 , 或描绘了天地间一景 , 或是阐明起居作息的道理 。 十二时辰是先民们的大智慧 , 指引着后辈子孙过好每个当下 , 让我们懂得“一万年太久 , 只争朝夕” 。
十二时辰 , 顺天时而为 , 接地气而活 , 人和美而乐 。
· 夜半 ·
子时23:00——1:00
子时 , 即夜半 , 又名子夜、中夜 , 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 《左传·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 , 夜半而遣之”是迄今所见到的 , “夜半”一词作为时间使用的最早用例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 夜半钟声到客船 。
· 鸡鸣 ·
丑时1:00——3:00
丑时 , 即鸡鸣 , 又名荒鸡 。 诗经中曾多次提到“鸡鸣” , 如“女曰鸡鸣 , 士曰昧旦” 。 而“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 , 源于《春秋左传正义》 。 古代 , 汉人将鸡褒称作“知时畜也” 。 赞曰:“守夜不失时 , 信也 。 ”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 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 自缘身在最高层 。
· 平旦 ·
寅时3:00——5:00
寅时 , 即平旦 ,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 这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 《孟子·告子上》说:“其日夜之所息 , 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 , 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 。 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 , 如:“平旦 , 李广乃归其大军 。 ”
《早上五盘岭》
唐·岑参
平旦驱驷马 , 旷然出五盘 。
江回两崖斗 , 日隐群峰攒 。
苍翠烟景曙 , 森沉云树寒 。
松疏露孤驿 , 花密藏回滩 。
栈道谿雨滑 , 畬田原草干 。
此行为知己 , 不觉蜀道难 。
时辰|十二时辰:顺天时而为,接地气而活
本文图片

· 日出 ·
卯时5:00——7:00
卯时 , 即日出 ,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 指太阳刚刚露脸 , 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 “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 , 羔裘如濡 。 ”古代官员上早朝 , 卯时在衙门口点名 ,“点卯”一词作为上班报道的说法 , 沿用至今 。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唐·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 , 日出潼关四扇开 。
刺史莫辞迎候远 , 相公亲破蔡州回 。
· 食时 ·
辰时7:00——9:00
辰时 , 即食时 , 又名早食 。 这一时间 , 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 。 秦汉时期 , 民间一天只吃两餐 , 以早餐为主餐 。 “食时”一词 , 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 。 如:“故君子仕则不稼 , 田则不渔 , 食时不力珍 , 大夫不坐羊 , 士不坐犬 。 ”另外 , 《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 。 如:“至于食时 , 先生将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