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宜兴紫砂性能比对,明清老壶与现代紫砂壶泥料的区别分析( 二 )



因此 , 当胎体是“正烧”或“过烧”时 , 就会发生“过烧”膨胀 。 不论是发生收缩还是膨胀 , 都会在重烧曲线上出现一个“转折点” 。 可以利用这一“转折点”来判断样品原料的烧成温度 。

古陶瓷的烧成温度在高温热膨胀仪上进行测定的具体方法是:先将古陶瓷碎片进行切割 , 再加工成一定尺寸的长条 , 然后置于仪器上 , 一面加热 , 一面自动记录其膨胀曲线 , 当加热温度达到样品原料的烧成温度而继续加热时 , 膨胀曲线的走向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 出现所谓的拐点 , 则此时的温度即可作为古陶瓷的烧成温度 。




显微结构分析技术是利用光学系统或电子光学系统设备 , 观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体形态结构及其特性的技术 。
古陶瓷的显微结构分析是古陶瓷科技研究中主要的技术分析手段之一 。 对古陶瓷的胎、釉内部结构、原料制备工艺、烧成制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 陶瓷是多晶、多相(晶相、玻璃相和气相)的聚集体 。 陶瓷的显微结构包括:晶相的类型和分布 , 晶粒大小、形态、取向和分布 , 气孔尺寸、形状与数量、分布 , 裂隙的存在形态、分布、数量、大小 , 表面形态、气体吸附及表面结构等 , 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显微结构 。

从上图可知 , 明晚期和清初期紫砂胎体中有较大颗粒石英 , 多呈角砾状 , 轮廓鲜明 , 尺寸较大 , 还有较多游离状态的石英砂颗粒 , 胎体基质颜色偏暗黑色调 , 可以看出这两个时期对于原料的加工不太讲究 。

清早期、晚清民国时期、现代样品中石英颗粒的尺寸逐渐减小 , 石英边缘较为圆钝 , 还可以看到小颗粒的黑色铁矿物存在以及石英砂颗粒 , 并且现代紫砂胎中银白色的云母片相对较为清晰 。 通过放大镜观察对照相比一致 , 现代紫砂胎土组织最为细腻 , 大而明晰的团团颗粒和砂粒较少 , 泥质较为精炼 , 时代越晚的胎体则较前者的胎土更加细密 。 这与原料的处理和烧成工艺有直接的影响 。
早期的原料处理工艺较为简单 , 泥料经过自然风化 , 石英颗粒尺寸较大 , 造成在烧成过程中只有晶粒表面受到四周玻璃相的熔蚀而熔于其中 , 其核心部分可能以残晶形式存在胎体中 。 这些残晶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因晶形转变而造成开裂 , 烧成后胎体中的空隙、缺陷较多 。

而后期原料的处理工艺较为成熟 , 筛子出现细分 , 将粗细颗粒分开 , 使得配制胎中的石英和其他矿物能充分粉碎 , 因此在烧成过程中受到四周玻璃相的熔蚀而全部熔于其中 , 这样 , 就降低晶形转变而造成胎开裂的发生率 , 胎体就较为致密 。
同时 , 在历代紫砂试样的显微结构中发现 , 胎体中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砂状颗粒 。 由于当时陶工们为增加紫砂的工艺表现效果 , 在胎土中往往会加入砂粒进行调砂装饰 , 使得紫砂制品肌理出现“珠粒隐现 , 光闪夺目”的效果 , 丰富了紫砂陶的装饰美感 。





从上图中显示出 , 明晚到现代六个时期的紫砂样品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吸水率变化规律为:现代的体积密度最大 , 其次清初时期 , 两个时期吸水率都高于其均值2.2% , 而晚睛民国、清中、明晚体积密度相对较小;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则与之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规律 , 显气孔率和吸水率在时期变化上出现相对应的变化趋势 。
其中现代和清初的显气孔率和吸水率都远小于其均值线 , 显气孔率上明晚、清早和清中三个时期的样品都高于均值线 , 明晚最大 , 清初和晚清民国则在均值线上下波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