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应该在“诗”,而不是“口语”

几乎伴随着朦胧诗出现的同时 , 对朦胧诗的批评就没有消失过 。 在朦胧诗出现几年后 , 对朦胧诗的批评就越来越强烈了 。 最初的批评声音 , 主要来自于民间 。 这种持续不断的 , 来自于民间的 , 反对朦胧诗的力量 , 被统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 。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应该在“诗”,而不是“口语”
本文图片
伊沙(图片来源于网络)
虽然都是反对朦胧诗 , 但其内部意见并不统一 , 也就有了各种流派或者是主义 。 但他们也有共同点 , 那就是“以不满和颠覆朦胧诗为基本特征价值取向” , 在创作上倡导“口语化的语言” 。 这种“口语化”的现代诗 , 也被简称为“口语诗”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 “口语诗”已经从民间 , 发展成了诗坛的主流 。 但口语诗的命运 , 并不比朦胧诗好到哪里去 。 和朦胧诗一样 , 口语诗一出现 , 批评声就没有断过 。 即使是现在成了主流 , 对口语诗的批评仍然是一浪高过一浪 。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应该在“诗”,而不是“口语”
本文图片
尚仲敏(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 , 活跃在诗坛的“口语诗”代表 , 主要有伊沙、侯马、尚仲敏等人 。 沈浩波已经成了商人 , “废话诗”的创始人杨黎也不太活跃了 。 伊沙的《车过黄河》 , 被称为口语诗的经典 。 这首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现的口语诗 , 奠定了其在“口语诗”中的地位 。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应该在“诗”,而不是“口语”
本文图片

虽然“口语诗”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批评 , 但其实口语诗本身并没有错 。 口语诗出现的目的就是反朦胧 , 追求的目标就是明白易懂 , 这是对的 。 但是 , 现在的口语诗 , 过于注重“口语” , 而忽略了“诗”的特性 , 这才是口语诗遭受批评的原因 。
现在的口语诗 , 好像越“口语”越好 , 而没有了一点诗意 。 即使是和口语有一点区别 , 也就是口语诗有点像段子 。 而这样的段子 , 其实并不好笑 , 也并不高明 。 所以 , 口语诗本身没有错 , 只是现在写口语诗的人跑偏了 。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应该在“诗”,而不是“口语”
本文图片
尚仲敏《发表》
好的口语诗 , 不仅仅是口语化写作 , 而且还要有诗意 。 就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这其实就是口语 , 但却很有诗意 。 骆宾王的“鹅鹅鹅 , 曲项向天歌 , 白毛浮绿水 , 红掌拨清波” , 同样是口语 , 但没有人不喜欢 。
所以 , 口语诗应该在“诗”上下功夫 。 用口语写作 , 而且还富有诗意 , 这就是口语诗的目标 。 但显然 , 这样的写作是相当困难的 。 其实 , 写诗向来都是困难的事 , 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叫“诗人”的 , 更不是会分行的就叫诗人 。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应该在“诗”,而不是“口语”
本文图片
侯马《匈鸡拜年》
可是 , 现在的口语诗人们 , 却秉持着“反诗意”倾向 , 认为写得越不像诗越好 。 写得越不像诗 , 就越是口语诗 。 这其实是误入了歧途 , 也是口语诗被人口诛笔伐的根源 。 现在的口语诗 , 只有“口语” , 而没有了“诗” 。
【|口语诗其实没有错,但重点应该在“诗”,而不是“口语”】主要的原因 , 还是诗人们写不出好的口语诗 。 就“另辟蹊径” , 降低门槛 , 冒充起口语诗人来 。 他们扛着口语诗的旗号 , 其实一直只是在写口语 , 而压根就没有写诗 。 还有一部分“著名诗人” , 反其道而行之 , 生怕沾上了“口语” , 一堆词藻堆砌在一起 , 那同样不能叫“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