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张巨升
原籍沧州的一代文宗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余乡产枣 , 北以车运供京师 , 南随漕舶以贩鬻于诸省 , 士人多以为恒业 。 ”足见这里枣木资源之丰富 。
在市区通往沧县黄递铺乡南张庄子村沿线道路两侧 , 一株株铁骨苍枝、纵横屈曲、拙中见奇的老枣树成方连片 , 甚是夺目 。
沧县因盛产金丝小枣而享誉天下 。 丰收时节 , 红彤彤的鲜枣挂满枝头 , 散发着香甜的气息 。 就是这坚韧的古枣树 , 在历经风雪或病害失去生命时 , 依然可被加工成典雅考究的家具、雕琢成古风古韵的艺术品 , 而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
今年58岁的张巨升 , 自幼跟随叔伯爷爷张希海学习枣木加工技艺 。 2019年 , 这项工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讲述起枣木加工工艺的历史渊源 , 张巨升如数家珍……
本文图片
因材施工的“金疙瘩”
走进张巨升家的院子 , 访者被好几处一人多高的枣木堆吸引了视线 。 “这些枣木的树龄都在一二百年以上 。 前些年 , 我们附近的枣树因病不挂枣 , 被大量刨掉 。 我看着心疼 , 就辞了职 , 回家收了这些枣木 。 就这样 , 我重拾了老本行 , 安心做个好木匠 。 ”张巨升说着 。
院子南边有一个4米见方的大水池 。 天气渐暖 , 他和工人们正准备把浸泡了一年的木材取出 。 张巨升说:“枣木需要阴一年、干三年 , 就是浸泡一年多、阴干三四年 , 才能搬进屋里 , 再谋划用来做什么!”
在宽敞的操作室内 , 各种正在被加工的枣木木墩、家具、摆件 , 既彰显古典敦厚 , 又不失精巧细腻 。
“沧县西部地区是枣木种植的集中地 , 这里枣树栽培可追溯到唐代 , 是著名的‘金丝小枣之乡’ 。 ”沧县文化馆馆长孙健说 , “金丝小枣品种优良 , 明清时期是供皇族食用的贡品 。 古代木工们就地取材 , 在这里发展出了枣木加工工艺 。 ”
经过几百年的锤炼 , 沧县形成了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珍藏价值、实用价值为一体 ,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枣木加工传统工艺 。
“枣木生长缓慢 , 碗口粗的树干 , 需要长上几十年 , 所以有了‘枣木不成材 , 成材即珍贵’说法 。 咱这里的金丝小枣枣木密度大、坚硬细腻、色泽鲜亮、外层橙黄、内里红润、纹理紧凑 , 有‘金丝红檀’的美誉 , 我们叫它‘金疙瘩’ 。 ”张巨升笑着说 。
本文图片
一脉相传的“张木匠”
沧县黄递铺乡南张庄子村张氏家族 , 是明代永乐二年 , 自山东迁到沧州的 。 从那时起 , 张氏家族就把枣木加工技术带到了这里 。
“我的太祖父张大亨是远近闻名的木匠 , 开有木艺作坊 。 他就地取材 , 将枣木做成家具、器具 。 ”张巨升说 。
这项技艺后传于张巨升的曾祖父张廷然 。 他把张氏枣木加工工艺传承下来 , 并发扬广大 。
第三代传人、张巨升的叔祖父张熙海 , 把枣木加工的产品扩展到工艺摆件、根雕作品、花架花托等新领域 。
张巨升是第四代传人 。 他自1979年初中毕业后 , 即跟随张希海学习张氏枣木加工工艺 , 得到真传 。 在多年的实践中 , 张巨升把古老的加工工艺和现代元素相结合 , 使作品更具有观赏价值、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
张巨升经过商、管理过医院 。 随着年龄的增长 , 他对枣木工艺的研究越来越深 , 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 他辞职后 , 经常去枣木市场 , 遇到喜欢的就买 , 然后开始琢磨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