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塔希提岛之窗或塔希提岛II》 亨利·马蒂斯
文章图片
《格尔尼卡》 毕加索
文章图片
《牺牲》 珂勒惠支
文章图片
基弗作品
文章图片
《弹鲁特琴的女子》 亨利·马蒂斯
文章图片
《西班牙战士》 罗伯特·卡帕
◎王建南
法国画家马蒂斯作为中国艺术爱好者所熟知的艺术家 , 其作品从未在中国内地以个展形式展出过 。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 , 中国艺术爱好者便开始翘首盼望法国马蒂斯美术馆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于2022年3月26日举办的“马蒂斯的马蒂斯”中国内地首次个展 。 按计划 , 相关作品将于近期运抵北京 。
然而 , 法广新闻(RFI)的一则消息截图近日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刷屏 , 因种种原因 , 马蒂斯作品有可能不能来到中国展览 。 对此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昨天表示 , 目前尚未收到有关决定的官方通知 , 正与法国合作伙伴积极沟通等待进一步消息 。
1
人们喜欢马蒂斯的作品 , 是因为感受到画中明快鲜艳的色彩和洋溢出画面的儿童画一样的天真 。 马蒂斯与许多经历过战争的艺术家一样 , 体会过痛苦 , 但是对于痛苦 , 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表达 。
1869年 , 马蒂斯出生在法国北部皮卡第大区的勒卡托 。 他一生中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 在战争期间 , 很多画家选择用作品来表现战争所触及的多样性主题 , 如正义、反抗与悲悯 。 但浏览马蒂斯作品 , 我们找不到反映战争的内容 。 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种宁静、欢快、热烈与舒适的基调 。 他曾把这样的主题称作自己的“责任” 。 他想让经历过欧洲战火的人们相信 , 像画面中那样坐在阳光下的舒适生活仍然是可期的 , 这是他的责任——对于艺术的责任 , 对于每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的责任 , 亦是对于这个世界的责任 。 他用画笔反复描述人世间的喜悦与欢乐 , 给受难的法国人带来精神与心灵慰藉 。
提到马蒂斯 , 大多数人立刻会联想到毕加索 。 的确 , 在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史上 , 这两个名字紧密相关 。 相对于马蒂斯 , 毕加索不但在作品中表现过战争 , 而且还深深地震撼了世界 。
1937年4月26日 , 纳粹德国的飞机突然掠过西班牙毕尔巴鄂附近的格尔尼卡小镇 , 向集市和农舍猛烈扫射 。 近三个小时的轰炸后 , 许多平民百姓伤亡 , 该镇被夷为平地 。 当时身居巴黎的毕加索正好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 , 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作品 , 他一直在构思主题 。 这起残暴的轰炸使毕加索极为愤慨 , 当即决定以此为题创作一件大型油画作品 , 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犯罪行为的抗议和对轰炸中死去同胞的哀悼 。 《格尔尼卡》由此诞生 。
这件长达7.76米、高至3.49米的巨型油画 , 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 毕加索采用象征主义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 , 强化了悲剧性色彩 , 表现了法西斯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 。 《格尔尼卡》完成后 , 有将近20年的时间穿梭于大西洋两岸众多城市的展厅之中 , 没有机会回西班牙 。 由于毕加索生前一直痛恨西班牙佛朗哥的独裁统治 , 曾留下遗言:只有当西班牙建立民主政府时 , 《格尔尼卡》方可回到祖国 。 1981年9月 , 这件漂泊海外的杰作才被隆重接回西班牙 。 2014年 , 西班牙导演绍拉拍摄了电影《三十三天》 , 讲述毕加索创作《格尔尼卡》的整个过程 。 一件优秀的作品 , 其影响力是持久的 , 《格尔尼卡》体现了这一点 。
- 儋阳楼|阳春三月,儋阳楼美如画!
- 咏梅|宋代很有名的一首咏梅诗,优美的境界,令人赞不绝口
- 德化白瓷|“德化之美——馆藏明清德化白瓷展”吸引参观者
- 余小洁|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余小洁:与851岁广济桥“同舟共济”
- 钢笔画|美爆了!美术教师画400多幅钢笔画展现家乡古韵
- 历史|美妙的梦
- 龙抬头|节令之美·二月二|“龙抬头”快到了,你打算理发吗?
- 范宽|美术中的冰雪世界|范宽《雪山萧寺图轴》
- 中国画|走进美术馆,感受诗意春天
- 钱亮|玉质媒介艺术作品《百家姓系列》,把美好寓意带回家,把家的思念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