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克宁|【惠州文脉·创想】问墨苏东坡 丹青绘东江( 三 )


刘克宁|【惠州文脉·创想】问墨苏东坡 丹青绘东江
本文图片

东坡朝云西湖观花
美术评论家刘远江对此评价道 , 《问墨苏东坡》的面世 , 道出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价值内涵 , 其浓墨重彩刻画的苏东坡形象 , 为中国当代书画家指明了重回艺术本源的终极创作方向 , 可谓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重 , 影响不可估量 。
首次创作渔民题材作品 通过速写形成艺术语言
客家风情和东坡文化是刘克宁主要的创作题材 。 去年 , 一次偶然机会他来到了惠东铁涌 , 和他的学生一起参观了考洲洋湿地和当地的蚝场 。 首次看到渔民采集生蚝的情景 , 感觉非常新鲜 , 他萌生了写生创作的冲动 。
“当时看到蚝堆积成山 , 渔民在海边采集生蚝 , 为了防海风 , 他们戴着帽子 , 整个人包裹得很严实 , 形成了人与自然抗争共生的画面 。 ”刘克宁拿出随身携带的速写本 , 创作了十多幅写生作品 , 以流动的传统线条表现渔民的生产场景 , 反映他们收蚝劳动之艰辛 。 刘克宁告诉采访人员 , 这也是他绘画生涯当中 , 首次表现渔民题材的作品 。
对一位画家来说 , 速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 刘克宁认为 , 好的画家离不开生活 ,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 每一个成功的画家 , 都把速写当做自己联系生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的一个重要手段 , 也是画出好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 。 “面对眼前的景象 , 把它一笔一笔画下来的时候 , 那种新鲜感会激发出临场表现的欲望 , 有了欲望就会产生临场表现的方法 , 你把它成熟地完成到纸面的时候 , 你的艺术语言、艺术风格、艺术选择都会体现出来 。 ”刘克宁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 , 不能把速写仅仅当成搜集素材的手段 , 速写也是一种艺术体现和艺术创作的过程 , 更是个人艺术语言形成的必经阶段 。
刘克宁是这样说的 , 也是这样做的 。 写生已经成了他的生活习惯 , 走到哪他都会带着速写本 。 他的写生系列作品 , 有到川蜀一带的 , 有在江浙一带的 , 甚至去澳洲时也带了一本速写回来 。 在创作京杭大运河历史长卷的时候 , 他用了半年的时间来采风和写生 。 当时 , 刘克宁带着4个助手行走在运河沿岸的每个城市 , 把每个城市的名胜古迹和历史人文都通过速写记录下来 , 为他创作《古运回望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着眼民族文化 立足本地特色
在多年的艺术创作和探索中 , 有一种理念在刘克宁的脑海中逐渐清晰 。 那就是 , 作为一个画家 , 一定要为我们的民族文化留点东西 。
早年 , 刘克宁在新疆工作生活过十多年 , 一直想着怎么把当地人民热爱生活的心态和面貌更好地表现出来;在创作《问墨苏东坡》时 , 他又想着怎样把苏东坡既能阳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的情怀结合起来 。 渐渐地 , 他悟出一个道理 , 作为画家 , 除了要用工匠精神 , 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之外 , 对百姓和社会的审美还有着引导和提高的责任 。 后来 , 在创作《古运回望图》历史长卷时 , 这种想法更加明晰 。 刘克宁说 ,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 , 也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 , 直到现在 , 它还在默默地做着贡献:“我们想用一张画把大运河记录、保存下来 , 为后世留下一些文化的印记 。 ”
刘克宁|【惠州文脉·创想】问墨苏东坡 丹青绘东江
本文图片

东坡问荔图
“作为文化工作者 , 要时刻记得自己的责任 , 做一个正能量的画家 。 一个好的画家 , 他的着眼点不应只是自己的画 , 而应该是民族文化和社会价值 , 要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留点东西 。 ”刘克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