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从岭南大家陈白沙看中国书法“心学”传统

陈献章|从岭南大家陈白沙看中国书法“心学”传统
本文图片

陈献章|从岭南大家陈白沙看中国书法“心学”传统
本文图片

陈献章|从岭南大家陈白沙看中国书法“心学”传统
本文图片

陈献章|从岭南大家陈白沙看中国书法“心学”传统
本文图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孙磊
图/秦颖
岭南大家陈献章 , 世称白沙先生 。 他既是明代心学思想的奠基人 , 也是传世书法家 , 在岭南乃至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 他的书法观以及他创制的茅龙笔 , 都可以成为理解岭南文化的一扇窗口 。 近日 , 在第九场“岭南文化新讲”上 ,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陈志平教授以“岭南陈白沙的‘茅龙笔’与中国书法的‘心学’传统”为题 , 就“心学”视角下的书法话题 , 与听众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
书法“心学”一说 , 为清代刘熙载所提出 , 而其发端则在于汉代扬雄 。 扬雄称“书为心画” , 此时的“心画”仅是指书面文字 , 与书法尚无关系 。
【陈献章|从岭南大家陈白沙看中国书法“心学”传统】到了唐代 , 书法家柳公权对唐穆宗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心正则笔正” 。 这五个字有一语双关之妙 , 既指毛笔的笔心正 , 下笔才能正 , 同时也暗示“为人要正” , 以此对皇帝进行劝谏 。 在这里 , 外在的笔心和内在的人心对应了起来 , 标志着中国书法传统正式向“心学”转向 。
此后 , 在宋明理学的视野下 , “心正则笔正”不仅是书法的概念 , 更成为哲学的命题 。 程颢说“非是要字好 , 只此是学” , 将书法从“把字写好”转变为“好好写字” , 书法愈加向内发展 。
陈献章沿着这一路径 , 提出书法“以正吾心 , 以陶吾情 , 以调吾性” 。 写什么字、用什么笔、写得好不好都不重要 , 书法不再是写字了 , 而是写心了 。
“心学”认为 , 学习书法不应依靠临摹 , 而是要在心上学 。 陈献章一向不规规矩矩写字 , 不用传统毛笔而用茅龙笔 , 丝毫不符合“端正”的标准 , 但仍无碍于他成为杰出的书法家 , 便是一个鲜活的案例 。 陈志平认为 , 在这个意义上 , 哲学的“心学”和书法的“心学”已趋于一致 。
书法当中存在着“工匠书法”和“文人书法”两种类型 。 优秀的书法家往往二者皆擅 。 工匠书法在书写的技巧、法度、完备方面可以达到很高水平 , 而文人书法凸显的是书法背后人的品格和文的修养 , 这不是靠读书多、学问多就可以达到的 。
古人将书法分为神品、妙品、能品三个等级 , 以“心学”的视角来看 , “把字写好”属于能品;不追求把字写好 , 只追求“好好写字” , 可能会出妙品;连字都不“好好写”了 , 结果写得非常好 , 进入了“心忘于手 , 手忘于笔”的境界 , 就有可能诞生神品 。
对工匠书法而言 , 能品已经是天花板;而对文人书法而言 , 能品只是一个起点 。 领会到这一点 , 也就能对所谓的“丑书”有所理解 。
所谓“丑书”不可一概而论 , 有的人技法有所欠缺 , 没有能力把字写好;而有的书写者是“能而不为” , 有能力写得“好” , 但仍追求有所突破 , 探索更高的艺术境界 。 此二者正如儿童的涂鸦画和毕加索的抽象画 , 不应混为一谈 。
书法作品的欣赏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 书法的价值 , 不能以其他艺术的标准来衡量 。 正所谓“心正则笔正” , 书法不直接干预社会 , 而是干预人心、净化人心 , 以间接、内化的方式 , 来对世道人心、对社会起作用 , 这是书法不可低估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