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王兆军 , 著名作家、学者、焦墨画家 , 临沂河东人 , 毕业于复旦大学 , 先后就职于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日报社、中国新闻出版社等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王兆军以中篇小说《拂晓前的葬礼》、报告文学《原野在呼唤》等作品蜚声中国文坛 。 迄今已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 , 其中《白蜡烛》《落凤坡人物》《井神街四季的卡片》等被译成英、日、德、韩等多种文字 。 长篇小说《把兄弟》获《亚洲》2013年度华文优秀小说奖 。 近十年主要从事乡村文化及书画艺术研究 , 著有《黑墩屯——一个中国村庄的历史素描》《朱陈村史》《问故乡》《具象中国写实主义油画》《书圣之道——王羲之传》《乱世之花——文姜传》等 。
1990年至1996年 , 王兆军任教于加拿大Brock University 。 2014年 , 回乡创办东夷书院 , 主要从事公益教育和当代焦墨画创研 。
我怎么画起了焦墨
文/王兆军
我学画比较晚 , 且起点低 , 也没有固定的师从 。 十几年前 , 一位朋友听说我想学国画 , 就把他的一套《芥子园画谱》送了我 。 学了一阵子 , 大体上知道山石林木怎么画了 , 就转到模仿名家名作上 , 渐次用功 , 居然也能画得几分相似 。 有两年 , 我常去武怀一先生的二月书坊 , 那里经常举办小型画展 。 看画展时 , 会遇到一些名家 , 我就借机向他们请教 。 我提的问题有时被他们认为很幼稚 , 我也不揣浅陋 , 反复地问 。 从他们那里 , 我了解到文人画的好处 , 粗懂传统技法的微妙 , 诸如丘壑构成 , 气韵设计 , 情调表达 , 笔墨轻重等等 。 不久 , 我开始临摹古人名作 , 包括徐渭和朱耷 。 那时我仅知道临摹人家的线条和画面 , 不懂绘画的内在 , 所以 , 尽管有几分像 , 还是没有精神 。
我的老师很多 , 但都不是行过大礼的 , 甚至他们不知道我曾经多么认真地学过他们的技巧 , 实际践行他们的教导 。 陈玉圃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国画家 , 他多次谈到作品的气息来源于个人修养 。 他送给我的《山水画理》 , 是我山水画的启蒙之作 。 平时的交流中 , 陈先生谈及山水画的话 , 我都会记录下来 , 仔细品味 。 我的书法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 胡石先生送我一本徐青藤作品专辑和一块端砚 , 他对我说:徐青藤这人是没法学的 , 什么时候明白了他那无法学的成分 , 你就入门了 。 后来我和王鲁湘多次讨论过八大山人和徐青藤 , 读了他写的书 , 才知道那些人的屈辱、愤怒、幽怨和不屑 , 渐渐有了领悟 , 于是整理自己的资源 , 开始创作 。 有一次我和一些书画家去龙滩水电站工地采风 , 人家安排了一次书画活动 , 我自知写字不行 , 不敢写 , 畏缩不敢靠近案子 。 当时房新泉老师就鼓励我:不要怕 , 越是这样的时候 , 进步越快 。 我明白他的意思 。 后来就努力练字 , 而且 , 每次都能找到笔墨的缺陷 , 努力纠正 , 渐渐有了进步 , 懂得了线条的形而上之美感 。 像这样一句话的老师 , 我有若干 。
荀子曰:我尝终日而思也 , 不如须臾之所学焉 。 回首我的书画历程 , 我很感谢这些老师 , 我的优点就是十分真诚地尊重他们的教导 , 并努力践行 。
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源流中 , 一直存在崇尚“淡雅融和”的传统 , 不论绘画还是书法 , 大都喜欢“不激不厉”、“温婉蕴藉”、“融合含蓄”的风格 。 这一根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庸之道 , 足以称得上国画艺术的主流 。 但是 , 画家的风格偏好因人而异 , 如我 , 并不总是喜欢那种烟雨蒙蒙、淡雅超然的水墨情趣 。 相对于不激不厉和中庸内敛 , 我更喜欢直面黑白 , 喜欢草莽野性 , 喜欢沉着冷峻 。 基于这一秉性 , 我希望通过焦墨和宣纸的尖锐黑白对立 , 营造强烈而沉郁的效果 。 相对于水墨 , 焦墨更有利于表达我的内心 , 我想用那种不可妥协、没有让步、淳朴健壮的气息 , 发散对于浮华和虚空的视觉疲劳 , 并借“留白”寻求陡然的解放感 。
- 最美文化人|2022.3.7《最美文化人》本期嘉宾——奔腾的黑骏马 赵国秀
- 森林|南都书单:走近大作家博尔赫斯
- 陆山|本期封面人物//陆山:美术界的玩家
- 墨子#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七:杨庆中:包容如何融入中国人的血脉?
- 符号!东西问|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六:王仁湘:如何从符号看信仰和中华文明?
- 多元性#东西问丨文明根性特别策划(三)之五: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 目光|特别策划·春节记忆
- 焦墨@董其昌: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 策划|特别策划·天地有节
- 涂鸦$他们四位能代表当代狂草的最高水平吗?网友评价:像小孩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