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胎质和火候判断紫砂壶的详细信息( 二 )



对陶人而言 , 好的泥料固然难得 , 但如能善用几种不同色泽的泥料相互配合 , 或再掺以砂、熟料 , 则可使色泽、质感的变化更为丰富 , 艺术效果更加出众 , 如烧成后可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 。 所以配泥的技艺自古以来便是陶人之间的最高商业机密 , 《阳羡茗壶系》:“取用配合 , 各有心法 , 秘不相授 。 ”调制泥料最著名的首推明万历的时大彬 , 他对紫砂泥料的配合运用独具妙旨 , 除了泥包的多样外 , 也在质感变化上迭有昕创 , 清代李斗的《扬州画肪录》:“陶土之内 , 杂以砂 , 尝毁旧甓 , 以杵舂之 , 使还为土范 。 ”这种掺砂之法不但强化了壶坯的强度 , 使造型创作更具可能性 , 更重要的是 , 通过各种粗细不同颗粒的变化 , 丰富了紫砂陶的质感与触感 , 对于泡茶人手与壶身的温润接触 , 摩挲抚惜 , 产生了更难以言喻的微妙情愫 , 是以有谓“玩壶如玩玉”的说法 。 因此 , 自时大彬以降 , 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十分讲究 , 借此突显名家的艺术风格 。

《阳羡砂壶图考·壶质辨别》曾对质地、断代有详细描述:
一、由明以迄清初(甲)凡紫砂制者 , 胎骨硬而坚 , 色润而光和 。 (乙)红泥所制者 , 胎骨虽不如紫砂之坚 , 温润透明则一也 。 (丙)至白泥黄泥 , 胎骨之坚硬与紫砂无异 , 唯温润透明则不如 。
二、雍乾之世(甲)紫砂制者 , 胎骨仍属坚硬而温润透明巳逊 。 (乙)至朱泥所制者 , 胎骨松而不结 , 色枯而不泽 , 每以釉做皮使其光腻 , 已非本质之美矣 。 (丙)唯黄泥白砂所制者 , 胎骨之坚、色泽之温润 , 与清初制品仿佛相似 。
三、降及嘉道(甲)紫砂壶胎骨之坚 , 仍可比美清初 , 唯透明温润殊为逊色 。 (乙)白泥亦复如是 。 (丙)独朱泥制者 , 胎骨坚硬胜于雍乾传器 , 而略逊于明 , 且与清初相较 , 色仍温润仅透明不如耳 。
四、递至咸同光宣(甲)紫砂制器胎骨之坚 , 尚与嘉道传器相伯仲 , 唯色泽枯燥未脱砂土之气 。 (乙)白泥所制者亦同 。 (丙)朱泥壶则胎骨干而色寡 。

理论上 , 若要观察泥料胎质 , 最好是在器表没有任何外来的茶垢或包浆、土垢等附着其上时的原貌为佳 , 但在实务上 , 未必能尽如人意 。 例如传世老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包浆” , 亦即紫砂壶由于经常把玩摩擦 , 或冲泡使用 , 久而久之 , 就会有一层光亮面 , 带有古朴的老味 。 包浆多多少少会干扰泥胎的质地与色泽 , 此时可以先从壶身内壁或壶盖内面先看起 , 内内外外两相比较 , 求取鉴赏的判准信息 。 实际上 , 对真正有经验的鉴赏者而言 , 绝不会受到该壶的包浆状况而左右 , 因为一方面赝品壶要作旧、作包浆并不难 , 反倒是不合理的包浆会露出马脚来;另一方面有许多老壶的原始包浆早被冼去 , 例如在台湾的紫砂收藏界 , 不少同好习惯将尚具实用性的老壶拿来泡茶使用 , 尤其是朱泥壶更是冲泡高山茶的首选 , 因此常将老壶的包浆以冼衣用的漂白水(或粉)漂洗干净 , 再以茶汤熬煮后使用 。 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养壶”后 , 此壶便温润内敛 , 自发黯然之光 。 这种泡养过的老壶对新手而言 , 多半会因为它明亮的温润感而缩手 , 生怕上当买到新壶 。 事实上 , 老壶永远是老壶 , 反而经过使用的老壶(尤其是出土壶、出水壶)可使原本枯涩的胎土苏活过来 , 珠粒隐现 , 更现其可人之处 , 这也是紫砂的特色之一 。 当然 , 对于别具意义的包浆、土沁等 , 仍以维持原状为宜 , 毕竟它们都是时间的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