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花木兰替父从军,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精忠报国的热血与豪情。

唧唧复唧唧 , 木兰当户织 。 不闻机杼声 , 惟闻女叹息 。
这是《木兰辞》里的开篇诗句 。 千百年来 ,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 毅然奔赴疆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传颂 , 花木兰也以忠孝两全的形象 , 成为封建时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典型人物 。
《木兰辞》文风刚健 , 学术界普遍认为这首诗创作于北魏时期 。
而据史学家考证 , 花木兰的家乡位于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 , 当时这里正好处于北魏王朝的辖域内 。
诗中有“昨夜见军帖 , 可汗大点兵” , 可汗是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呼 , 由此推测花木兰所处的时代 , 应该就是北魏拓跋氏当政时期 。
花木兰“旦辞爷娘去 , 暮宿黄河边” , 紧接着一路向北“旦辞黄河去 , 暮至黑山头 。 ” , 到达黑山之后“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再接下来就没有花木兰征战路线的描述 。
若从诗歌的写实角度而论 , 这里应该就是花木兰杀敌的战场了 。 公元429年 , 拓跋焘率军离京3000余里征讨柔然 , 招降对方30多万人 , 俘获牛马百万匹 , 就连柔然的大檀可汗 , 也因此忧愤交加染病身亡了 。
自此 , 柔然国实力大损 , 此后双方尽管互有摩擦 , 但很少有柔然主动进攻的战局了 , 双方一致保持对峙 , 直至北魏终结 。
正是基于这样的大局下 , 才有了花木兰凯旋时“爷娘闻女来 , 出郭相扶将;……当窗理云鬓 , 对镜帖花黄”的温馨一幕 。
沙场征战苦 , 将军白发征夫泪 。 在残酷的疆场 , 花木兰最终能全身归来 , 并重回平淡的家庭生活 , 无疑是极其幸运的 。
无论花木兰这个人物是真实还是虚构 , 通过这首诗的背景我们大致可以了解了五胡十六国那段血火纷飞的历史 。 更重要的是 , 花木兰荡气回肠的故事 , 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精忠报国的热血与豪情 。
【双方|花木兰替父从军,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精忠报国的热血与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