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社交媒体野蛮扩张,曾经霸屏的深度访谈节目如何杀出重围丨业内说( 二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访谈节目无疑成为了时代的“放大镜” 。
于观众而言 , 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知名人士、各界素人的交谈过程 , 实现了他们对沟通、交流、理解和表达的满足 。 同时 , 其中亲情、友情、事业等话题 , 以及节目中探讨的社会热点、国际事件 , 都能让大众从中获取生活经验 , 得到多元价值观的输入 。
“访谈节目虽然那时候也属于新闻和专题片 , 但已经属于很新颖、很有信息量、很有趣的栏目了 。 观众能看到活生生的人 , 坐在那里讲故事 。 比电视剧真实 , 相较纪录片也距离大家更近 。 ”《鲁豫有约》总制片人许小浒表示 。
传播|社交媒体野蛮扩张,曾经霸屏的深度访谈节目如何杀出重围丨业内说
文章图片

《鲁豫有约》采访周星驰 。
于受访者而言 , 访谈节目也为他们提供了宣传和表达需求的平台 。 当年 , 很多艺人都争相拿着作品求录制《超级访问》《鲁豫有约》等节目 。 一次45分钟的访谈 , 就可以使他们的人生阅历被外界熟知 。 例如 , 邓超、孙俪两人首次揭秘恋爱细节便是在《超级访问》;黄磊的女儿多多 , 李小鹏的女儿奥莉在得到全民关注前 , 《鲁豫有约》就记录了她们第一次面对镜头的模样 。 2005年杨澜推出《天下女人》时邀请了600余位来自各个领域的男女嘉宾 , 探讨都市女性情感、生活、职场等热点主题 , 这是“女性觉醒”第一次被外界关注;而《杨澜访谈录》更是集结了大部分国际政要、海内外大型企业的CEO , 以及文体界大腕 , 向观众阐述他们的国际视野与行业格局 。 “采访和读书一样 , 都扩大了我对世界认知的维度 。 你看到的越多 , 受到激励的可能性就越大 , 你也会探索出自己更多的潜能 。 ”杨澜曾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 。
传播|社交媒体野蛮扩张,曾经霸屏的深度访谈节目如何杀出重围丨业内说
文章图片

布莱切利庄园历史学家David Kenyon向杨澜女士介绍阿兰·图灵发明的'Bombe'解码机 。
落潮
信息输出方式变化 , 不少节目停播、改版
随着互联网发展 , 经济进步 , 信息的高速膨胀 , 近二十年中国电视行业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 内容形态的探索逐渐扩大化 。
2000年至2010年 , 各种综艺层出不穷 , 令信息输出方式趋于趣味化、娱乐化、多元化 。 《玫瑰之约》《非诚勿扰》等一系列交友节目 , 满足了观众的日常情感需求;《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等选秀综艺 , 为素人提供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 , “真人秀”一词也逐渐被引入中国 。 曾有数据统计 , 2007年中国电视综艺播出总量为126万小时 , 占据总播出量的8.7%;2009年 , 观众收看娱乐节目的时间共计4000余分钟 , 平均每天收看12分钟 , 占据总收视时长的7.4% 。
2010年以后 , 各大电视台争相引进海外综艺模式 , 《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动辄投资上亿的节目在国内开启了“混战”模式 。 大型户外真人秀、音乐综艺、选秀综艺、婚恋、职场、脱口秀 , 节目形式越来越多元化 。 腾讯娱乐白皮书曾有数据统计 , 2013年综艺节目数量共316部 , 2014年提升至429部 。 而2015年后 , 随着互联网平台的强势来袭 , 网络综艺更是分割了绝大部分年轻人的注意力 。
不仅观众的收看习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 屏幕之外 , 生活之中 , 无论名人还是素人 , 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第一时间发布自己的所思所想 , 大到国际要闻 , 小到衣食住行 , 信息传递和价值观输出的速度都已经同步至分秒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