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夏文化论坛学术报告纪要(二)

报告纪要
3
第三场
第三场报告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杨树刚主持 。
【|2021夏文化论坛学术报告纪要(二)】郭妍利:《从花边罐看关中地区的夏商文化》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妍利作了题为《从花边罐看关中地区的夏商文化》的报告 。 花边罐在关中地区夏商文化中属于有特色的器物之一 ,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不同文化的交流 。 夏代的花边罐在关中东部、关中西部均有发现 , 类型丰富 。 老牛坡类型、东龙山类型、石嘴头类型(关中西部暂命名)各种文化和平相处 , 花边罐在其中承担了一定的交流载体角色 。 商代花边罐在关中西部和关中东部的东阳类型几乎不见 , 只发现于关中东部的商文化南沙类型和老牛坡-北村类型、老牛坡文化 。 器物类型单一 , 反映了商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 , 以及先周文化和李家崖文化对花边罐为代表的本土文化的排斥 。 关中地区的花边罐来源于客省庄二期文化、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 , 没有随夏商王朝的更替消亡 , 但在西周之后不再出现 , 也说明了夏商周王朝对关中东部经略方针的不同 。
|2021夏文化论坛学术报告纪要(二)
本文图片

田建文:《陶寺、石峁的夏代遗存》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田建文作了题为《陶寺、石峁的夏代遗存》的报告 。 2002年、2005年 , 在陶寺ⅡFJT1夯土东北(即“观象台”)共清理墓葬28座 , 其中以大墓2002ⅡM22为代表 。 该墓在未经扰动过的填土里出土直口盆形斝、釜灶、单把鬲、小口折肩罐、圈足罐等残片 。 经过与陶寺遗址已有的单把鬲、双耳罐、扁壶等比较后 , 判断这批墓葬属于龙山时代之后和二里头文化之前 , 已经进入夏代 。 陶寺对石峁遗址研究有如下启示:双鋬鬲分侧装、正装 , 变化规律都是宽弧裆宽平裆尖角裆;现在的考古材料只能说明陶寺遗存到了陕北、内蒙古中南部;石峁发现的敛口盉和口簧 , 都是夏代的 , 陶寺也发现一件口簧 , 测年数据比石峁还早 , 不能因为石峁发现的口簧多 , 就认为他的年代早 。
|2021夏文化论坛学术报告纪要(二)
本文图片

常怀颖:《从新峡遗址的发现再论二里头与东下冯之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常怀颖作了题为《从新峡遗址的发现再论二里头与东下冯之关系》的报告 。 报告认为 , 制约理解东下冯与二里头相互关系的关键原因之一 , 就是王屋、东条山东麓的沁西济源地区资料缺乏 , 新峡遗址的发现使相关研究有可能推进一步 。 新峡遗址地处轵关陉山口 , 山口以西即是垣曲盆地 , 是目前公布材料中豫西北最西端的二里头文化时期遗址 , 恰好位于二里头和东下冯之间 。 遗址等级不高 , 面积不大 , 但难得的是有十分详细的分期与统计数据 。 这一统计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沁西类型、豫北类型与二里头类型、东下冯类型的异同 , 为我们思考沁西地区与垣曲盆地间二里头文化晚期的考古学关系提供了关键支点 。
|2021夏文化论坛学术报告纪要(二)
本文图片

4
第四场
第四场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国梁主持 。
崔俊俊:《2020-2021年夏县东下冯遗址调查与勘探工作收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博士崔俊俊作了题为《2020-2021年夏县东下冯遗址调查与勘探工作收获》的报告 。 报告对东下冯遗址的概况以及这两年的调查、勘探工作进行了介绍 , 并提出了一些初步认识 。 一是东下冯遗址的范围与文化内涵:其现存面积约110万平方米 , 主要分布在东下冯村以西、以北 , 跨青龙河两岸 。 文化内涵包括仰韶晚期、龙山早期、龙山晚期以及夏至早商时期遗存 。 从仰韶晚期到夏商时期 , 聚落大致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扩展 。 二是东下冯商城的发现:初步认为商城西南部为仓储区、中部为居址区、东部有制陶区、北部为核心区 。 东下冯商城的修建可能与防洪有关 , 壕沟可能与青龙河相连 。 三是通过对青龙河河道的调查和勘探 , 发现河道有摆动 , 夏商时期其可能在遗址西北穿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