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徐志摩、徐悲鸿的美术观念之争( 二 )


【塞尚|徐志摩、徐悲鸿的美术观念之争】今人看徐悲鸿的论点 , 往往觉其不免偏激 。 其实 , 徐悲鸿是主张将造型基础打好 , 然后才能谈“变” 。 正如书法的学习 , 有一个由“不工”到“工”再到“不工”的过程 。 如果基础未打好即谈变形 , 则有滑入邪道之嫌 。
而徐志摩认为世界潮流在不断变动中 , 中国不能安然独立于潮流变化之外 。 可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 他站在纯艺术的角度 , 对艺术本身进行体悟 。 认为画家不应受社会环境左右 , 所画作品只要能对生命和精神进行阐释 , 都是真艺术家 。 徐悲鸿所主张的写实艺术观念已超越“为艺术而艺术” , 还暗含着艺术应该包含启蒙、导引社会向良性发展的“为人生的艺术” , 这一点比徐志摩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
两者所代表的艺术理念在现代文艺史上也一直存在争论 , 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 杨清磬比较公允地评述了本次争论 , 并对争论中所体现出的学理探讨和观念上的拓展给予很高的评价:“有悲鸿兄‘惑’其所‘惑’后 , 志摩继其所‘惑’ , 毅士其兄从而不‘惑’之 。 今悲鸿又《惑之不解》矣 , 是‘惑’之天地继长增高予艺人以不少兴奋” 。 认为这在当时比较沉闷无趣的社会以及散漫庞杂的艺坛上 , 搅动了一潭死水 , 发出一点响声 , 委实是艺术界的大好现象 。
这段公案到此似乎可以告一段落 。 但发生在1932年的徐悲鸿与刘海粟之争 , 似仍可看作这次争论的余续 。 刘海粟似有为塞尚、马蒂斯鸣不平并贬抑院体派作风之意 。 徐悲鸿则强调绘画对物象的研究应务极精确 , 西洋古今老牌大师无不如此 , 他在1929年回答徐志摩的信中 , 亦曾明确说明 , 自己深恶痛绝院体美术的呆板与缺少生机 。 无论是两徐之论 , 还是徐刘之争 , 抛开个人因素 , 从中都可以看出时代文艺好尚演进的轨迹 。
(作者:范建华 , 系南京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教授)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