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尚|徐志摩、徐悲鸿的美术观念之争

徐志摩、徐悲鸿的美术观念之争
1929年 , 民国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 , 全部展品分为七大项:“书画”“金石”“西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美术摄影” , 总共万余件 。 为此次展览还印有《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和《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刊》 , 蔡元培为特刊作序并撰文《美术批评的相对性》 。 另有讨论文章编入《美展》(亦名《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美展会刊》) , 总共出版十期及增刊一期 , 徐志摩、陈小蝶、杨清磬等担任主编 , 对展览作品选其精者进行介绍评价分析 , 讨论活跃议题广泛 。 论题涉及现代国画出路、中西绘画特质、审美观念、绘画流派、画家人品等问题 。 大略而论 , 对本次展览会持正面评价较多 。 陈小蝶将此次展览归纳为复古派、新进派、折衷派、美专派、南画派、文人派 。 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兴味的还有徐悲鸿与徐志摩之间的笔墨争论 。
徐悲鸿针对第一次全国美展出现的追逐西方印象派、现代派盲目求变的作品甚为反感 , 对学习描摹马奈、塞尚、马蒂斯等人的作品给予严厉批评 , 斥之为庸、俗、恶、劣、浮、滑:“欧洲自大战以来 , 心理变易 , 美术之尊严蔽蚀 , 俗尚竞趋时髦” 。 因不赞成本次展览的这类现代形式探索之风 , 徐悲鸿本人没有参加此次展览 。 他坚持写实目标 , 劝勉同仁不要迷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西方现代主义形式手法当中 。 他鼓励大家继承中国前贤如徐熙、黄荃、易元吉、钱舜举、任伯年等大师创造的写实风格 。 由于其言辞激烈 , 引起了舆论反弹 , 好友徐志摩也加入了论战 。
徐志摩从批评的品格和气度角度而言 , 认为悲鸿用了“卑鄙”“无耻”等批评语言 , 不利于批评的格调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 徐志摩强调艺术家的“真” , 认为只有“真” , 作品才能绽放出“新鲜的精神的流露”“高贵的生命的晶华” 。

站在纯学理的角度 , 徐志摩对待文艺持开放接纳的观念是对的 。 而徐悲鸿肩负的使命似超越了单纯的个人趣味 。 做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不是徐悲鸿的全部理想 , 他身上具有挽近代以来中国绘画狂澜于既倒的英雄情结 。
康有为、蔡元培等人对他振兴中国画的谆谆嘱托还在耳边回荡 。 他是将造型写实作为中国绘画的正道来提倡的 。 他向徐志摩阐述心结:变形抽象只能当作闲暇偶一为之的玩意 , 不能作为正道 。 徐悲鸿厌恶的是部分画家为新而新 , 既不精研西画的写实技巧 , 也不懂中国画的内涵底蕴 , 企图靠模仿西方现代派的放纵 , 掩饰作为美术家造型能力的不足 , 从而欺世盗名 。 徐悲鸿个人崇尚的艺术理念是“尊德性、崇文学、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道中庸”(《惑之不解》) , 这是中国传统文艺中正统的黄钟大吕 。
由于徐悲鸿、徐志摩的出身、喜好不同 , 崇尚的审美趣味自然有别 。 徐志摩也对那些不得西画真谛 , 只满足于一顶现代主义或是达达主义的帽子的现象进行了嘲笑 。
为了进一步论证现代派的无稽 , 徐悲鸿还与徐志摩做了一个玩笑似的打赌:请徐志摩列出塞尚五幅佳作 , 一一说出其好处 , 自释、抄录均可 。 因为既然是杰作佳品 , 总有其佳妙之所在 , 而如不能说出其妙处 , 含混不清岂能让人不惑?最后他料到徐志摩必然难以说出 , 因为欧人对塞尚的佳妙之处也不甚了了 。 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李毅士又写文章《我不“惑”》加入论战 , 赞同徐悲鸿观念 , 哪怕是自己的儿子学习此类现代作风也不赞同 , 甚至要揍他一通 。 认为如果写实画风在中国已经站稳脚跟 , 并沉淀一段时间 , 再学习塞尚、马蒂斯一类的作风是可以的 。 但如果基础尚未打好 , 似不宜学习现代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