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本文图片

1963年 , 一场洪水过境藤县中和村 , 人们意外发现漫山遍野的古瓷碎片 , 由此揭开有着900多年历史的中和窑身世之谜 。
|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本文图片

|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本文图片

中和窑的发现 , 是广西考古工作的一个重大成果 , 打破了当时认为广西地区不能生产高水平瓷器的定论 。 有人说中和窑瓷器可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器相媲美 。 果真如此吗?地处南疆的中和窑 , 凭什么比肩天下闻名的景德镇呢?
|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本文图片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 , 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山大学历史系、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先后几次赴中和窑考察 。
|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本文图片

现场发掘了大量陶瓷标本和印花模具、铜钱等等 , 考古人员推断 , 中和窑烧造年代应在北宋中期至南宋晚期 , 持续大约有200多年 。
|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本文图片

广西民族大学的汪常明教授对广西的宋代陶瓷进行了十多年的实验分析和科学研究 。 大量实验的数据显示 , 中和窑是采用窑址附近白色细腻的瓷土矿作为制瓷原料 , 从科技分析的角度来讲 , 中和窑原料里面含铝比较高 , 也就是氧化铝的含量比较高 。
|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本文图片

优质的瓷土矿使中和窑瓷胎更加洁白坚硬 , 高温下也不易变形 。 相比同时代的景德镇还只用单一瓷石作原料 , 直到元代才在原料中添加高岭土 , 中和窑当地的瓷土原料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
|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本文图片

实验测试中 , 中和窑青白瓷胎质的吸水率大部分都在0.3%—1.69% , 不仅远胜于同时期永福窑、严关窑等广西其他窑场产品 , 也十分接近于当时景德镇、德化窑等名窑青白瓷器1%的吸水率 。 由此证明中和窑产品能和景德镇媲美是完全有科学依据的 , 中和窑部分瓷器甚至达到现代细瓷器的标准 , 说明宋代中和窑窑工烧制技术水平是比较高超的 。
|这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史书中查无此处?
本文图片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 , 在被考古发现以前 , 整个藤县乃至全广西 , 所有的史书方志都没有任何关于中和窑的点滴记载 。 这里明明是一个规模不小的窑址 , 南起芝麻坪 , 北至黎山口 , 在长约2公里的狭长地带中 , 按照粗略估算 , 至少分布着13条龙窑 。 这些龙窑如果都在生产 , 配备的工匠和管理人员应有千人以上 , 想必当年也是一派热闹兴旺的景象 。 从现存龙窑的构造可以看出 , 中和窑的生产能力很强 。 一口窑炉一次就可以烧2万多件较大的瓷器 , 据《宋史》记载 , 宋代藤州户籍为6422户 , 约为3万人口 。 那么 , 仅一条龙窑烧四五次就足以覆盖当地全年需要 。 可是 , 中和窑有十几条龙窑 , 数以百万计的青白瓷精品源源不断地烧制出来 , 它们最后销售到了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