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为什么要疯狂杀人? 这个麦克白的答案太肤浅

戏剧|为什么要疯狂杀人? 这个麦克白的答案太肤浅
文章图片

戏剧|为什么要疯狂杀人? 这个麦克白的答案太肤浅
文章图片

戏剧|为什么要疯狂杀人? 这个麦克白的答案太肤浅
文章图片

戏剧|为什么要疯狂杀人? 这个麦克白的答案太肤浅
文章图片

◎黑择明
1
今天我们还需要莎士比亚吗?这个问题显然有不同的答案 。
假如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 那么就绕不开一个问题 , 即莎士比亚对我们当下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 就意味着有将他当作博物馆展品的嫌疑 , 就像今天的某些古装影视作品 , 所谓的“巨制”仅仅体现在服化道 , 而内核故事却恐怕连小学生都要嫌弃其浅薄 , 人物死板到还不如婚纱影楼的模特生动 , 那为什么观众不直接走进博物馆看真迹 , 而是非要看赝品呢?
J·科恩(这回不是科恩兄弟了)导演的《麦克白的悲剧》就隐隐约约有一点儿“博物馆趣味”的危险 , 只不过那是电影博物馆而已 。 它并不是“不好” , 而是这样的一种“好” , 它可能更适合用于在电影学院做教学示范:比如什么是表现主义的电影语言 , 以及如何在当代用表现主义风格去阐释一部莎剧 。 可是 , 尽管如此 , 你已经不可能再拍出一部《M是凶手》……
或许英语国家的学院派导演都有一个拍莎士比亚的梦想 。 事实上 , 莎士比亚已经被搬上银幕无数次了 , 并且不局限于英语导演 。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 从电影本身来看 , 非英语作者拍出了更为惊艳的莎剧电影 , 比如苏联导演柯静采夫的《李尔王》和《哈姆雷特》 , 或黑泽明的《蜘蛛巢城》(即《麦克白》)和《乱》(即《李尔王》) 。 或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面对莎士比亚的时候 , 不会像英语导演面对莎士比亚的时候那样 , 产生面对圣物战战兢兢唯恐拍不好的感觉——事实上 , 这种感觉确实已经导致了大量失败的例子 。 据统计 , “麦克白”已经是第21次被搬上银幕 。 我们可以用两个版本加以参照 , 即黑泽明版(1957)和奥逊·威尔斯版(1948) 。 在处理电影和戏剧关系方面 , 这两个版本刚好提供了一对相反的例子 。
【戏剧|为什么要疯狂杀人? 这个麦克白的答案太肤浅】罗贝尔·布列松有句话 , 大意是说电影如果要被看作艺术 , 必须把戏剧清除出去 。 反正大师说的都对 。 正是在电影本体论意义上 , 黑泽明版让其他版本都显得如此笨拙 。 他不仅在场面调度上证明了自己无与伦比的灵活性 , 处处四两拨千斤 , 而且证明了即便是改编莎士比亚 , 不用他本人的一句台词 , 用电影语言一样可以表达那些文字的意思 , 而且日本能剧和歌舞伎的元素看起来也毫无违和感 。 而曾经以新颖的电影语言令世界惊艳的奥逊·威尔斯 , 却舍不得或不敢改变莎士比亚的一字一句 , 结果就是我们看到了一部戏剧腔浓重的影片 。
科恩肯定知道这个问题 , 他对台词的处理显然已经“电影化”了很多 。 但是 , 不要忘了这部电影的“动机”:这部电影的缘起 , 是“科恩嫂”始终有一个在戏剧舞台上扮演麦克白夫人的梦——能演好这个角色对于演员来说是一种肯定 。 当然 , 这个动机听起来就有点像《麦克白》情节的动机:麦克白本人的杀机其实是夫人的杀机 , 他欲望着他的女人的欲望——然而是这样的吗?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说 。
但是 , 这其实掩盖了舞台莎剧对于一个导演的诱惑力 , 尤其是电影导演 , 谁让他们的文化传统里 , 舞台导演总是莫名地更有“高级感”呢?或许 , 科恩也很难拒绝“用一部莎剧证明自己的导演实力”这样的诱惑吧!我因此这样理解他的表现主义风格 , 因为这种风格在视觉上和当今的舞台剧有极大的相似性 , 他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一把执导舞台剧的想法——比如影片中那些非常“张艺谋美学”的“大视觉艺术”:漫天飞舞的树叶 , 从银幕左下角飞出 , 迅速黑压压地占满整个银幕的群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