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布雷特·丢勒|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当时间的车轮驶入16世纪时 , 中国和欧洲都不约而同地迎来了各自的一轮思想巨变 。
在东方 , 1472年出生的王守仁(号阳明) , 此时早已过了“守仁格竹”的青葱岁月 , 他于1506年来到贵州龙场 , 在这里对传统儒家思想有了全新的领悟 , 史称“龙场悟道” 。
此后 , 王阳明提出哲学命题——“致良知”以及践行的方法论——“知行合一” , 由此构建自己的阳明学派 。 王阳明的思想也被后世看作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早的一次哲学启蒙 。
与此同时 , 欧洲的一代文宗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 约1466—1536) , 也正开始对中世纪以来的宗教制度和思想 , 进行全面地反省和批判 。
阿尔布雷特·丢勒|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本文图片

丟勒为他所敬重的伊拉斯谟所作的版画 1526年
上一篇文章 , 我已经介绍了他那部超越时代的大作《愚人颂》 。
这位“像工蜂一般勤奋的学者”认为 , 必须以人文教育结合基督教古代典籍来厘清原始的教义 , 他因此冒天下之大不韪重译由圣哲罗姆翻译的拉丁文版《圣经》 , 编辑出版了希腊文新约校勘本 。
像扬.胡斯、伊拉斯谟这类学者的不断努力 , 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 , 更多的普通人可以直接阅读《圣经》 , 教会对基督教解读、传播的独家垄断地位就此开始动摇 。
“《愚人颂》除去其狂欢节的面具 , 便是当时最危险的书之一 。 在我们看来 , 它仿佛是诙谐的烟花 , 其实是一颗轰开通向德国宗教改革之路的炸弹 , ”现代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对此评价道 。
按照茨威格的说法 , 伊拉斯谟制造了这枚炸弹 , 那么着手点燃这颗炸弹的人 , 就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 。
壹 为大师留像的画家
除了伊拉斯谟一类人文学者们开始反省和批判当时的宗教制度 , 艺术家们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这股潮流 。
【阿尔布雷特·丢勒|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上一篇在介绍伊拉斯谟时 , 我采用了一幅由德国画家作于1526年的版画 , 这位艺术家名叫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1471—1528年) 。
阿尔布雷特·丢勒|丢勒作《启示录》借印刷术扬名;利奥十世滥发赎罪卷激怒马丁路德
本文图片

丢勒13岁作的自画像
比米开朗基罗年长四岁的丢勒 , 出生于纽伦堡 。 作为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 他身上有太多的光环 。 丢勒是第一位越过阿尔卑斯山 , 享誉欧洲的德国艺术家 。
他还是一位与达.芬奇类似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 他不仅是铜板雕刻家、塑像家、建筑家 , 还是一位炼金术师 , 数学家 , 机械师、艺术理论家 , 哲学家 , 神秘学家和解剖学家 。 有关他如何将一辈子过成别人八辈子的事情 , 以及他的创作生涯我将在后文为大家详细介绍 。
丟勒与那个时代很多人一样 , 受惠于全新的传播方式——造纸业的发达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和流行 。 他的教父——安东·科伯格(Anton Koberger1445–1513)就是一位印刷商兼出版人 , 丢勒在幼年时期就接触到了铜板画 。
1494年 , 对于丟勒来说意味着成熟的一年 , 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婚姻 , 并且首次赴意大利学习 。 当他于1495年返回纽伦堡后 , 就开设了自己独立的木刻版画室 。
不久后 , 他就接到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 为《圣经》新约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启示录》创作木刻组画 。 这套1498年出版的《启示录》中 , 丟勒不仅是版画的创作者也是书籍的出版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