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刘杰:京剧戏曲观众百态千面

京剧|刘杰:京剧戏曲观众百态千面
本文图片

百人百态、千人千面 , 这没得说 。 假如千人一“面” , 照相馆就关张了 。
都说现如今戏曲观众少了 , 确实少了 , 但还是有一众人马奔跑在各剧场之间 , 多数是退休的中老年人 , 反正60岁以上的乘公交也甭花钱 , 于是大兴、平谷、顺义、窦店等近郊剧场也频频见到他们的身影 。 我见过几位拄着拐杖的观众 , 聊天时得知 , 一位是从小闹病 , 腰腿不行了 , 就拄上了崇公道给苏三的那根棍儿 , 另两位是为看戏摔伤 , 一位架双拐 , 一位单拐 , 仍然忍痛跑剧场 , 戏友笑称:李铁拐又来了 , 二位成八仙之一了 。
观众中有几位被称为“逢山开路 , 遇水搭桥”的“侠士” 。 一位赵姓小帅哥 , 酷爱戏曲、曲艺 , 对河北梆子也很有点研究 , 说出话来俨然内行 。 他每年要花千余元或更多来买票看演出 。 但他发现退休人员被较高的票价“吓”住了 , 便与剧场 , 剧团通融 , 在允许的情况下 , 拿一下打折票供这些观众走进剧场 。 逢有公益演出时 , 他积极联络 , 让这些老年人看到精彩的节目 , 还有儒雅的吴先生 , 快人快语的张先生 , 观众对他们很感谢 , 剧场中也不显得那么冷清了 。 这些热心人完全是“义工” , 不图分文 。
京剧|刘杰:京剧戏曲观众百态千面
本文图片

一位很有才华的观众鄢先生看到喜爱的演出后 , 配上剧照撰写藏头诗 , 以这般的方式写剧评给予肯定和称道 , 已经写了几百首在戏友圈里传播 , 得到不少点赞 。 还有多位观众观剧后写出观后感或剧评 , 在京剧艺术网等媒体上发表 , 特别是对外地剧团和比较冷门的地方戏剧团给予关注时 , 很受剧团的欢迎 , 剧团领导认为北京的观众很有欣赏水平 , 也曾发微信致谢 。
京剧|刘杰:京剧戏曲观众百态千面
本文图片

【京剧|刘杰:京剧戏曲观众百态千面】一位杨先生文字水平高 , 他关注剧团的方式很“另类” , 他看戏时拿着个小本子 , 盯着舞台边上的字幕 , 仔细的查看其中的错别字 , 借手机的光亮用笔记下来 , 散场后转交剧团负责人 , 人家当然感谢并表示马上改正 。 杨先生说 , 有时一出戏的字幕错别字高达几十个 , 音同字不同的占多数 , 更有因为错字闹出笑话的 。 比如《六月雪》中张驴儿阴谋下毒 , 有句词是“我去买毒药” , 而字幕却是“我去卖毒药” , 整个一猴儿吃麻花——满拧 , 闹的人啼笑皆非 。 杨先生数年如一日地给字幕挑错 , 为了汉语文字的纯洁 , 很是不易 。 早年的观众中 , 就有挑错儿者 , 当时称“择(chai)毛儿” , 从剧情、表演等多方面提意见、建议 , 也很得演员 , 戏班的好评 。 老戏迷回忆几十年前的字幕是由毛笔字写得好的工作人员写出 , 用幻灯形式打出来 , 极少有错别字 , 还能欣赏书法 。 现在有电脑了 , 但缺少校对 , 错别字就多了 。 让人不解的是 , 少数剧团接到观众反映后 , 并没有改正字幕中的错误 , 当观众二刷时 , 错别字赫然在目 , 不知是打字幕人员忘了还是怕麻烦 , 领导也不过问一下 , 辜负了观众的一片心 。
京剧|刘杰:京剧戏曲观众百态千面
本文图片

错别字不只在字幕上 , 也常出现在戏单儿(说明书)上 , 有几位细心的观众向杨先生学习 , 关注其中的错误 。 一家文化与旅游部下属的大院团的戏单儿上把《沙家浜》选段“军民鱼水情”标称“军民雨水情” , 观众笑称:“郭建光应该给沙奶奶打上雨伞了!”把《坐宫》里的杨延辉标成杨延昭等张冠李戴的错儿也常出现 。 按说这是芝麻粒大小的事儿 , 但是大剧团和戏曲院校的戏单儿上出错就不是小事儿了 , 容易让学戏的孩子和刚刚进剧场的年轻观众莫名其妙 。 一位老观众座位旁有个小伙子 , 看到戏单儿介绍的《杀四门》的剧情 , 对照舞台上的表演 , 怎么也对不上 , 就问老者 , 得到的解释是 , 戏单儿印错了 , 把演出的《女杀四门》(又叫《寿州救驾》)印成了男《杀四门》 , 把观众“杀”糊涂了 。 实话说 , 观众中不可能出现更多的咬文嚼字的“先生” , 只希望院团能够在细节上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