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广东戏剧创作如何补“短板”?傅谨、董上德等专家学者这样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黄宙辉
图/主办方提供
3月13日 , 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 , 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主办的“2022年全省戏剧创作工作交流活动”在广州举行 。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院戏曲委员会主任傅谨 ,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董上德等专家出席活动并做学术发言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奕民 , 艺术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唐国华 , 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等出席活动并讲话 。
戏剧|广东戏剧创作如何补“短板”?傅谨、董上德等专家学者这样说
文章图片

与会人员合影
呼吁重视基层创作队伍建设
来自全省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和创作骨干参加了本次活动 。 广东舞台艺术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 是与会者关注的重点 。
与会者提到:目前 , 在创作上 , 还存在着选题视野比较窄 , 戏剧人物比较旧 , 戏剧结构比较弱 , 后期修改改不动;题材捕捉不够丰富 , 主题开掘不够深刻 , 意蕴表达不够生动 , 扎堆描写英模人物或当地文化名人的情况比较常见 。 一些作品有思想性却缺少观赏性 , 群众不爱看;在戏剧生产流程中 , 组织化、系统化、精细化、专业化程度不够 , 缺少剧目生产前论证和实施后评估机制 , 存在盲目立项、仓促上马、做“夹生饭”、浪费严重的情况 。
戏剧|广东戏剧创作如何补“短板”?傅谨、董上德等专家学者这样说
文章图片

与会嘉宾畅所欲言
在交流活动中 , 一些基层的艺研室负责人以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呼吁: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基层院团生存、生产现状 , 充分给院团和创作中心松绑 , 打通剧本创作与院团之间的供需环节 , 扶持地方剧团、剧种发展 , 重视基层创作队伍建设 , 外请编导团队要注重保护地方剧种的本土化 。
与会剧作者提出:尊重一度创作在整个戏剧生产中的首要环节、重要地位 。 在选题上眼界放宽 , 讲好广东故事的同时 , 更要放眼中国故事 。 把本地故事讲“精” , 把全国故事讲“好” , 以此丰富广东舞台的表现力 。 重视队伍建设 , 强化人才整合 , 解决广东编创队伍青黄不接的窘迫现状 。 一些青年编导希望能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 , 搭建小剧场孵化等平台 , 给年轻的创作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和成长空间 。
建议编剧要树立“工匠精神”
如何弥补广东戏剧创作的“短板”?董上德在发言中谈到要注意三点 。 一 , 在创作中注意协调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关系 , 清晰一度中哪些不可“变”和二度中哪些“可变” , 确保编导双方创造力都能在作品中得以最大化实现 。 二 , 编导人员应尽可能以“共鸣、共情、共识” , 增强作品感染力 , 解决“观众不爱看”的问题 。 三 , 注意题材的公共性和话题性 。 地方题材只有注重其思想、内容开掘上的公共性、大众性、话题性 , 作品才可能从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
戏剧|广东戏剧创作如何补“短板”?傅谨、董上德等专家学者这样说
文章图片

董上德在做学术发言
傅谨表示 , 要把握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加强历史剧创作时机 , 努力增强题材多样性和丰富化 , 但同时要避免将当前现代戏写“好人好事”的创作俗套用于写历史剧中的“好人好事”;倡导以“演出为中心环节” , 让作品经受市场检验、观众检验、时间检验 , 呼唤编创人员与基层 , 尤其是民营剧团合作 , 为市场写戏 , 为观众写戏 , 不断锻造作品的活力和适应力;编剧要树立“工匠精神” , 夯实基本功 , 努力锻造文字 , 讲好故事;坚持戏曲艺术的戏曲化 , 树立并坚持“以演员为中心”的演剧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