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义|方言中的“老鼻子”

【新义|方言中的“老鼻子”】“老鼻子”一词 , 并非是规范的汉语词汇 , 而是北方的方言俚语 。 其初义形容“最先”“最早”乃至“最大” , 引申为“非常远”“特别大”“极其多” , 最终确义为数量概念 , 形容不可计数 。 此语主要流行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京津地区 。
天津话形容“众多”“繁多”“许多”时 , 常用“海了”来概括 , 但在老天津人口中 , 用“老鼻子”来形容数量多得不计其数还大有人在 。 譬如观影《长津湖》的老者说:“为了保家卫国而捐躯的人数可是老鼻子了 。 ”意为对战争中牺牲的志愿军数量之多充满了悲惋;又如:在天津的收藏界 , 老先生们常说:“何爷收藏的清代服饰老鼻子了 。 ”意思是说何爷的藏品“海了去了” , 数不胜数 。
从人到物 , 在多得无法计量时 , 用一句“老鼻子”来形容多得没边没沿儿 , 便是一语到位 。 那么“老鼻子”为何有“多”的意思?这还要追溯词源才能说清它的演化过程 。
在造字之初 , “鼻”写作“自” , 至春秋战国 , 在“自”下加“畀”音 , 方有“鼻”字 , 初义指“自己” , 泛指个体的“人” 。 其实只要观察生活不难发现 , 凡自称“老子天下第一”时 , 往往是用拇指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话;若斥责他人便会指着对方的鼻子 , 而非指着其他部位 , 因为鼻子被视为人的中心点 。 古人认为:人从胚胎长成人形 , 最先长出的是鼻子 , 所以“鼻”字便有了“最早”的含义 , 之后方有“鼻祖”一词 。 在古代 , 称长子为“鼻子” , 意思是最先出生的儿子 。 此时的“鼻子”不仅是五官之一 , 亦是动词的“初始” , 如“始祖” , 进而引申为“早”“多”“遥”等义 。
“老鼻子”的“老” , 即是“非常”“特别”的意思 , 人们习惯夸张某些事物冠以“老”字 , 如:“外边的气温老冷了”“某人的闺女老俊了” 。 而将“老”放在“鼻子”之前 , 也是起到强调和强化了的作用 。 若言某人家特别阔 , 便会评说:“这家人趁老鼻子钱了 。 ”
语言在演化中的转义 , 是于漫长岁月中的“突变” , 如同当下突然出现的网络词汇 , 可能在一夜之间即会火遍全网 , 并被推广普及 。 “老鼻子”一词的诞生 , 情同此理 , 或许是在某个偶然时机 , 由某民或某官“借词造义”而成 。 “老鼻子”是由两个语素自由结合并生成新义的方言词汇 , 即借用原始的本意 , 而衍生出的新义 。
简而言之 , 作为形容词的“老鼻子” , 语境实为广泛 , 如:“值老鼻子钱了”“费老鼻子劲了”“跑老鼻子远了” , 甚至将多到极致 , 说成“大鼻子他爹──老鼻子了” 。
方言的魅力在于它凝结了人类的语言智慧 , 体现了民间话语的归属、连接与延伸 。 这也是“老鼻子”这类诙谐与学问并存的词汇流传至今的缘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