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2011年5月 , 我专程到蓬安县银汉镇 , 在当地一位村民带领下 , 前往来苏寺进行了实地考察 。
顺着山间蜿蜒曲折的之字形小路一路盘旋向上 , 山里青翠的树木丛中 , 藏有三三两两的人家 , 半山腰上绿草茵茵 , 三五黄牛、黄羊在山间悠闲自在地吃草 。 山中各种各样的林木众多 , 行走其间 , 仿佛走进了一个神秘的世外桃源 。 行至无路之处 , 脚下尽是黄荆、马桑、冰糖花等野生灌木 , 无路可寻 , 只好拨开灌木 , 艰难前行 。 当到达一突兀的巨大悬崖峭壁之下 , 脚手并用 , 使劲抓住峭壁上的树根等物 ,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 好不容易攀上悬崖峭壁上一块巨大的突兀而出的巨石之上 , 村民告诉我 , 这块巨大的山石就是当年苏轼晨读的读书台 。 村民说 , 在山另一边的悬崖峭壁上 , 还有一块同样突兀而出的巨石 , 相传是苏轼练习书法时用的写字台 。 站立巨大的苏轼读书台山石之上 , 极目远眺 , 左边山下是广安境域 , 右边则是蓬安 , 两地山水相连 , 唇齿相依 , 风景如画 。
本文图片
继续向上艰难攀缘 , 终于抵达山顶 。 只见山顶地势开阔 , 大致目测 , 山顶至少有10余亩面积大小 , 树木参天 , 遮天蔽日 , 地上杂草从生 , 几乎掩过人膝 , 三三两两的石狮子在茂密的杂草丛中若隐若现 , 先前烟火鼎盛的古寺如今已荡然无存 , 也不知何因被毁 。 在来苏寺的大殿门前 , 看到了一口早已残破毁弃的小池 , 池面尚存三四平方米大小 , 四周长二三米的长形条石上下左右杂乱横陈 , 小池池水之上如今早已长满绿色浮萍 。 撇开绿色的浮萍 , 发现池水依旧澄澈清亮 。 伫立池前 , 仿佛依稀可见当年一代大文豪苏轼在此废寝忘食勤学苦练刻度攻读的生动场景 。 小池名曰:“洗砚池” 。
因山上凄清荒凉 , 于是便离开山顶前往来苏寺寺门之处一探究竟 。 距山顶十余米远的来苏寺山门保存较为完好 , 山门高达丈余 , 紧挨悬崖峭壁而筑 , 修建山门的每根条石至少重达数吨 , 在当时那种技术条件下 , 也不知古人是使用什么方法修筑起这样高大雄伟的来苏寺山门的 。 如今 , 山门正中的门扇石已坍塌在地上的荒草丛中 , 但山门两旁高大坚固的门柱石和门楣依然屹立不倒 , 山石峭壁上当年雕琢的门闩石洞长宽大约各有四十余厘米 , 由此可见当年寺门的坚固 。
本文图片
走出寺门 , 山间杂草丛中 , 满是各种各样倒在地上的碑刻 , 细细观看 , 很多碑刻上刻写着“乾隆五十三年”以及捐献善款的众香客的名字等字样 。 由此推测 , 这些倒在山间杂草丛中的石碑碑刻 , 距今也至少有两百多年历史了 。
本文图片
费尽力气终于下得山来 , 于山下一古井旁掬起一捧甘冽的山泉水 , 抬头望望来时之路 , 满目青山依旧 , 情不自禁想起曾光临过蓬安的先贤苏东坡先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诗句来:
故国神游 , 多情应笑我 , 早生华发 。 人间如梦 , 一樽还酹江月 。
作者简介
邓四平 , 1974年5月生 , 四川省蓬安县人 ,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 。 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 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员 , 蓬安全搜索、蓬安新文网、四川全网搜总编辑 。 1989年至今 , 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余篇 , 多次获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 , 众多散文被选入各种文学选本和中小学生语文单元考试测验试卷 。 其中 , 《醉忆故乡醪糟香》被选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编著的现代文经典阅读教材 。
- 绿松石|中国古代绿松石文化展亮相武汉【组图】
- 艺术|艺术经济管理论坛: 多学科交叉研讨发展前景
- 新义|方言中的“老鼻子”
- 平台|部分网络招聘平台乱象调查
- 首都|坚持以快制快 严格落实封控要求 坚决筑牢首都疫情防控“护城河”
- |晚清 和田玉 麒麟送子把件
- 豆瓣|2022年,你必看的【职场沟通书单】,建议收藏
- 文化传媒|10年,从工厂流水工到高盛程序员,命运的馈赠从来都只给努力的人
- 三星堆|【聚焦三星堆】陈立基:半生书写千古历史
- 作家|作家任禾被授予“洛阳文化旅游推广大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