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甘肃的艺术成就( 二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 将周朝的五行舞改名为“五行” 。 秦的角抵、俳优也是综合性的娱乐形式 , 其中的俳优 , 舞蹈成分则更多 。 汉代有雅舞 , 有俗舞 。 雅舞多用于祭祀;俗舞来自民间 , 包括袖舞(执长袖而舞)、巾舞(执巾而舞)、盘鼓舞(在盘、鼓之上或之间跳跃舞蹈)、拂舞(执拂尘而舞)、铎舞(执铎而舞)、鞞舞(执扁鼓而舞)、建鼓舞(击建鼓而舞) , 还有龙马舞、鱼舞、桂树引凤凰舞等 , “百戏”中的鱼龙漫衍(戴面具、披假形而舞)等也被纳入舞蹈节目 , 它实际是一种集舞蹈、歌唱及杂技、魔术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 汉代还盛行从西域传入的“胡舞” 。 所有这些舞蹈盛行于京师、皇宫 , 陇右只出现在贵族、富户之家和官府 , 但毕竟是不同程度地存在和流行着 。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甘肃的艺术成就
本文图片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的彩绘木舞蹈俑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 ,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的两件彩绘木舞蹈俑 , 其中一件宽4.9厘米 , 厚3.5厘米 , 高26.7厘米 。 木俑梳高髻 , 着长袍 , 身体向右倾斜 , 左臂置于胸前 , 右臂举起 , 头微侧 , 作舞蹈状 。 另一件木俑底宽5.4厘米 , 高14.5厘米 , 削制而成 。 以黑、红两色绘五官和衣领等 。 木俑挽高髻 , 穿袍服 。 左臂抚胸 , 右臂向前上举起 , 身子倾斜 , 作舞蹈状 。 它们和同一地点出土的漆樽舞蹈画一样 , 都是现实生活中官僚贵族富户舞伎的艺术再现 。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甘肃的艺术成就】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甘肃的艺术成就
本文图片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汉墓群出土属东汉时期的“青铜舞蹈人”
秦汉时期甘肃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 , 各族民间的舞蹈虽较粗犷 , 但其多姿多彩 , 粗中有细则不容置疑 。
绘画艺术
秦汉时期甘肃地区的绘画 , 从载体或材质上大致可以分为墓葬壁画、砖石画、铜器画、陶器画、漆器画、木板画及纺织物画等 。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甘肃的艺术成就
本文图片

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汉漆耳杯
甘肃发现的许多汉墓中有壁画 。 如1956年发掘清理的酒泉下河清一号东汉墓为砖筑三室墓 , 双层砖砌成 。 前室四壁砌彩绘砖57块 , 照墙砌彩绘砖7块 。 画有“羽人”“舞人”“弛牛”“翼龙”“行虎”等 。 墙北边羽人展翅飞行 , 头发飘在脑后 , 着短裤 , 赤足 , 周围有云彩 。 “舞人”嵌在照墙正中 。 头发直竖 , 双手捧一物 , 下部有云纹 。 “驰牛”嵌在照墙南边 , 四蹄腾空 , 似在飞奔 。 “翼龙”画在照墙下部南端 , 呈在云中昂首 , 两翼向后 , 后尾高翘 , 急速行走之势 。 “行虎”也画在照墙下部南端 , 昂首举尾 , 行于云中 , 很有生气 。 前室砖画 , 南、北两壁分6层 , 每层8块 , 由上而下 。 第1层和第2层绘飞禽走兽 , 第3层绘树木、人物 , 第4层绘人物、帷幔 , 第5层绘树木、人物、走兽 , 第6层绘帷幔、人物和动物 。 东、西壁第1层与南壁相同 , 绘飞禽走兽 , 第2层绘有农人背树而立 , 头戴圆帽 , 着长衣 , 腰束带 , 持物劳作 。 画中有长嘴、长尾、红眼眶的飞鸟;有姿态雄健的大象;有在云中奔驰的麒麟;有头戴圆帽、身着长衣 , 手持长竿捕鸟的扑禽人;有身中三矢的一只野猪在拼命地逃跑 。 有一女子着红衣红裙 , 身后置一长竿 , 竿头挑一灯笼;有一男子身着红色长衣 , 面向树枝 , 双手挽弓;有二女子跪在灶前 , 双目注视灶门 , 右手扶灶台 , 像做炊事 。 又有一猎人骑马上 , 挽弓射箭 , 动作十分夸张 , 两臂几乎要拉成直线 , 壁画中还有隐约可见的彩绘动物及宴饮画面 。 绘彩用黑、白、朱砂、粉黄、赭石(土红)等 , 极富艺术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