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潘天寿霸悍墨线的三种情味】“恢宏” , 不仅“野气” , 更是“静气” 。 这就像潘孩提时朝夕仰望的家山“雷婆头峰”在晴空划出的那条高拱而逶迤的天际“弧线” , 它既苍郁野生得毫无矫揉造作 , 又静穆大气得能盖住方圆百里的丘壑涧溪 。
本文图片
潘天寿一身烦恼
想必潘是到1922年绘《秃头僧图》时 , 才始自觉用“雷婆头峰”那条凝冻山脊之野气的“恢宏”弧线来镇住画面的(时26岁) 。 有心者不妨比对“秃头僧”那高拱的肩胛(道袍)弧线 , 确与“雷婆头峰”的轮廓颇神似 。 “秃头僧”那件浓墨挥洒的厚重道袍所以能像大山把僧人稳在原处 , 雷打不动 , 这不能不归功于那条“恢宏”弧线的美学胜利 。
本文图片
潘天寿耕罢1949年
再看潘1949年绘《耕罢图》、1961年绘《夏塘水牛图》中的两头农家耕牛 , 其毛茸茸、高高拱起的苍黑背脊(弧线) , 居然也与“雷婆头峰”的沉雄山脊(弧线)奇迹般地重合 。
本文图片
潘天寿 午睡
出人意外的是 , 潘还将这蕴含“恢宏”情味的弧线用到了“猫”身上 。 以《睡猫图》为例 , 趴守山顶的“懒猫”背脊 , 也逶迤着“雷婆头峰”的那条山脊弧线 。
“恢宏”弧线可为柔弱生灵(动物)注入大山(矿物)的沉毅 , 作为反例 , “恢宏”弧线也可令一块奇石(矿物)像极了“秃头僧”(人物)的肢体 。 其范例便是潘1964年绘《灵石图》 。 潘以水墨实验所“纯炼”的“恢宏”弧线宣示其形式创新已臻成熟 , 以致他在1922年所试用的那根“恢宏”弧线 , 可以活泼泼地被画家四十年如一日地用到“文革”前的水墨创作 , 这也就升格为“程式”了 。 “程式”作为“形式之极致”或“形式中的形式” , 其要义不是别的 , 正是指它所凝冻的审美情味已被诉诸形制、规范 , 它不仅极具稳定性 , 且可作为艺术史遗产而芳泽后世 。
本文图片
潘天寿水仙灵石图
四、“突兀”折线:崖齿之逸气
为何说“积淀”(凝冻)了崖齿之逸气的折线是“突兀”的?重心全在那个“逸”字 。
“写来真草草 , 逸气尚存无?”潘这两句五言的出处 , 系元代画家倪瓒的画论 。 甚少画人物的潘1948年绘《读经僧图》 , 那片谢顶谢得悬崖一般光滑的僧人前额 , 额头竟真如“单纯的大石块”一样呈方形转角 。 何谓“突兀”?这就是 。
真君子纵然一身洁白持身如崖岸 , 在精神琐碎者看来 , 也要么“伪善”;要么“突兀”如崖齿 , 令其望而生畏 。 这也就无形中让潘的这两句诗“白云兮皑皑 , 乱石兮齿齿”之阅读有新解:不仅可将这两句诗之关系读作“并列”;亦宜读作“转折” , 亦即“人格自圣”者道德上的“白云之皑皑” , 在鼠目寸光者看来 , 很可能被倒映成“乱石之齿齿”折线峋嶙 。 行文至此 , 说凝冻了崖齿之逸气的折线是“突兀”的 , 也就无大异议 。
本文图片
潘天寿松石图轴
再来含玩潘1961年绘、左下角有小圆印文“宠为下”的《小亭枯树图》 , 也就风味十足 。 此图公认是潘的水墨精品 , 行家曾这般评点此图笔墨:“虽只寥寥数笔 , 而意象丰富 。 这幅作品的线条壮硕 , 用笔沉着而力量很重 , 且多以方直为主 , 转折处往往成方形转角 , 弧线较少 , 给人肯定、决绝的深刻印象 。 此图名为拟古 , 实是出新 。 ”
- 国画|纪念潘天寿诞辰125周年 “翰墨风骨”潘天寿文化周活动在宁波宁海启幕
- 潘天寿|“当代美术人物”在硝烟中挥舞毛笔的,只能是历史的过客
- 松石图@潘天寿这张画,超过价值3.7亿的那只鹰,落笔大胆老辣
- 潘天寿|夜读丨努力做个极简的人
- 鹰石图$朱祖国与潘天寿的不解之缘
- 潘天寿$梅墨生:不要被一些现在所谓的名家带入了歧途
- 潘天寿&他被誉为中国的“梵高”,30多年不起眼的画作,如今价值上亿
- 潘莉娅|在这位法国艺术家的沉默“风景”里,有东方的水墨线条
- 袁晓园&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书法写得霸悍雄浑,气势不输男人
- 水牛#潘天寿的画贵在哪里?画一头水牛价值近2亿,超过了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