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景瑾瑾
本文图片
2022年3月17日羊城晚报·佛山新闻A14版
古时 , 它被誉为粤剧界的“审戏台” , 如今 , 它依然是粤剧演员和戏迷心目中的演出胜地 。 在佛山祖庙 , 有着规模巨大的古建筑群 , 而在这古建筑群的南端 , 有一座在广东乃至整个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装饰最堂皇、规模最庞大的古戏台——万福台 。
【粤剧|【佛山文脉】佛山万福台:古戏台中演绎传奇故事,数百年间见证粤剧传承】飞檐翘角 , 雕梁画栋 。 作为集华美装饰和精巧设计于一身的佛山古建筑 , 万福台建于清代顺治年间 , 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 它见证了粤剧的源远流长 , 也见证了粤剧在佛山传承发展的种种故事 。
本文图片
万福台光彩照人(祖庙博物馆供图)
古时“审戏台” , 如今仍是粤剧演出胜地
孙悟空翻着筋斗、手持金箍棒 , 铁扇公主气势汹汹 , 双手各持一剑 , 两者短兵相接、斗智斗勇 , 金箍铁棒舞得凶猛、霜刃青锋挥得紧稠……3月10日下午 , 佛山祖庙的万福台前一片热闹 。 台上 , 粤剧演员正在表演着《猴王借扇》片段 , 台下 , 一群身着校服的小学生坐在板凳上 , 聚精会神观看 。
这是祖庙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粤剧体验课堂活动中的精彩一幕 。 在体验活动中 , 来自佛山市第一小学的上百名学生观看了精彩的粤剧表演 , 还通过祖庙博物馆内的展板及工作人员讲解深入了解了粤剧和万福台的历史渊源 。
本文图片
粤剧演员在万福台上表演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 , 早期粤剧由神功戏演变而来 , 民众通过演戏来酬谢神恩 。 万福台原名“华封台” , 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 , 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更名为“万福台” 。 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完整的古戏台 , 也是粤剧在佛山兴旺繁荣的见证 。 因此 , 万福台也被誉为“岭南第一台” , 在海内外粤剧界享有盛名 。
与万福台南北呼应的 , 是祖庙灵应祠 。 万福台高2米多 , 恰好与灵应祠高度齐平 。 而最初建造万福台 , 为的就是酬神 , 演戏给坐镇祖庙的灵应祠北帝公看 。
本文图片
粤剧演员在万福台上表演
“古时候 , 万福台还是粤剧行业的‘审戏台’ 。 ”祖庙博物馆相关人员介绍 , 旧时粤剧戏班每年组班一次 , 六到七月间 , 戏班会解散旧班、重建新班 。 戏班重组的首场演出必到万福台上演 , 一来祈求北帝保佑 , 二来检阅戏班的阵容 , 审核剧目 。 在万福台演出成功后 , 戏班才能乘红船到各地演出 。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 悲欢离合、人生百态 。 三百多年来 , 万福台上演绎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故事 , 也见证了无数粤剧名伶的大红大紫 。 《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粤剧》一书记载 , “薛腔”创始人薛觉先、“小生王”白驹荣、红线女、马师曾、罗家宝等名家都曾在这个古老戏台上披挂上阵 , 展示风采 。
如今 , 万福台依旧好戏连台 , 每逢喜庆节日、神诞都会演戏 。 平日里 , 每逢周六日及农历初一、十五也会有演出 , 承接演出的主要是粤港澳三地的粤剧私伙局 。 观众更是络绎不绝 , 有本地戏迷 , 也有外来游客 。 “本来是到祖庙游玩 , 没想到竟然还能看到古韵十足的戏台以及粤剧表演 , 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唱大戏的情景 , 虽然我家乡盛行的剧种是秦腔 , 但在这里看到粤剧 , 也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 。 ”一位到祖庙游玩的游客说 。
- 建设|【花情播报】美人梅下倚美人
- 覃鸿杰|【诗词】咏江安(外一首)‖覃鸿杰
- 学历歧视|众客进取:怎样纠正学历歧视
- 那香远|读《爱莲图》
- 山东手造|春天里,和“山东手造”来一场绝美邂逅
- 李良东|【艺术世界】李良东、陈海良、傅亚成、朱杰、刘福生、陈花容书法欣赏
- 访谈|【刘志强访谈】赵海青:写作的喜乐只有自己清楚
- 万福台|古戏台中演绎传奇故事,数百年间见证粤剧传承
- 生活|【王蒙文学院?专栏签约诗人】 抗疫(格律)诗词选刊 文/王敬辉/三月雪
- 天珠|【藏传精品九眼天珠雕刻观音黄雪巴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