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乐之都》总制作人:综艺压力很大,音乐剧“破圈”不能只靠专业人士

【文/观察者网 严珊珊 王濛】要把充满张力与想象力的剧场艺术搬进录影棚 , 用短短几分钟展现平时要分上、下半场的故事的精华 , 还要隔着屏幕尽量传递现场演出的环绕感与穿透力……在音乐类综艺竞争激烈的当下 , 独辟蹊径做一档音乐剧竞演综艺 , 面对的挑战有很多 。
随着东方卫视《爱乐之都》开播 , 综艺能否帮助音乐剧突破圈层、中文填词与外国音乐剧的适配性、如何平衡音乐剧的专业性与综艺的戏剧性 , 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
3月9日 , 《爱乐之都》总制作人、东方卫视中心副总监施嘉宁接受了观察者网专访 , 此前曾担任《欢乐喜剧人》、《相声有新人》、《极限挑战》第五到第七季等节目总导演的他坦言 , “这是一个特别难做的项目” , 不仅因为原创综艺压力很大 , 也因为剧场艺术和综艺节目在呈现上有很多不同 。
【因为|《爱乐之都》总制作人:综艺压力很大,音乐剧“破圈”不能只靠专业人士】对于专业人士和圈外人士“混搭”的评分嘉宾阵容 , 施嘉宁介绍道 , 每个人的选择都经过了仔细考量 。 比如廖昌永 , 他是上海音乐学院院长 , 在音乐剧演员培养方面很有话语权;而张雨绮作为影视演员 , 不仅能从人物塑造和舞台表现上提供建议 , 也能站在普通观众和女性的角度给出反馈 。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 , 不能光靠这些十几年来坚守在该领域的专业人士 , 也需要圈外优秀人才来加持 。 ”施嘉宁相信 , 这些不同行业嘉宾的加入 , 能够助力音乐剧“破圈” 。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有人认为音乐剧很“小众” , 您认为音乐剧的目标受众是什么群体?
施嘉宁
:我认为音乐剧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的东西 , 我也不认为它有多么“小众” , 因为音乐剧的出现本身就是面向大众的 , 就是因为希望把歌剧的样态变得更加流行才有了音乐剧 , 而且当下音乐剧的发展方向更加多元 , 包裹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 。 比如 , 现在百老汇最火的音乐剧《汉密尔顿》 , 就是主要用嘻哈音乐来表现的 。
所以说 , 音乐剧融入了方方面面的东西 , 有音乐的部分 , 有剧情的部分 , 有舞蹈的部分 , 其实它是一个特别通俗的艺术门类 , 同时它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商业价值的舞台剧表现形式 。
只是在国内 , 音乐剧毕竟是个“舶来品” , 它进入中国市场的年份比较短 , 我们本土从业人员的经历相对较少 , 观众欣赏音乐剧的年份也比较短 , 所以会让大家觉得这个是一个相对“小众”的艺术门类 。 其实我觉得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 , 从业者水平的提升 , 音乐剧必然会成为一个接受度很广的东西 。 其实在上海已经有这样的苗头了 , 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观众买票去看音乐剧 。
《爱乐之都》总制作人施嘉宁
观察者网:节目中的竞演曲目是如何选取的?节目制作过程中有遇到困难吗?
施嘉宁
:“不忘本来 , 吸收外来 , 面向未来” , 这是贯穿我们整个节目的逻辑 。 所谓“吸收外来” , 就是第一赛段要呈现的内容 , 因为音乐剧本身是一个“舶来品” , 而我们本土音乐剧的发展只有短短十几年的时间 , 我读大学时才刚刚有音乐剧专业 , 以前是没有的 。 所以我可能也是一边读大学 , 一边见证了音乐剧发展的历程 。
但是 , 音乐剧在国外已经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了 , 它是从轻歌剧慢慢转化为相对通俗的音乐剧 , 其实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 所以我们觉得还是要从国外经典作品入手 , 去开启我们真正的中国原创音乐剧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