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民间生活是民间艺术生活之美的源泉 。 民间艺术对生活的浓缩与提炼 , 造就了它的朴素性与直观性 , 既反映了人们最直白的愿望 , 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劳动人民的精神需求 。
很多人在谈论民间艺术的时候 , 总会想到固化的记忆 , 将其视为某些稳定不变的形态 。 但其实 , 民间艺术的实质是人的艺术 , 是人们长期在生活中沉淀的感受 , 它的形与意亦会因生活而生 , 随生活而变 。 承接前文 , 本期将继续为大家分享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的第三部分 。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追光逐影
记忆往往定格于无意间 , 我们追光逐影 , 在时间的浪潮中看见了生活的浪花 。 回顾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 其变迁过程涵盖了“有用”“有意义”和“好看”三个阶段 。 若从横向维度来看 , 这三个方面在同一历史阶段皆可共存 , 而细细考量之下 , 却都指向了民间艺术的起点 , 即实用性 。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当代社会 , 物质生产高度发展 , 民间艺术也从最开始的重技不重艺 , 转变为以“美感”考量的工艺品 。 这也昭示了传统的民间艺术需要超越原有的实用主义目的 , 进入审美的时代 。 持续发展的民间艺术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民间风格” , 民间艺术最大的特点即是自我调节性 , 它总会在最恰切的时刻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民族审美意识的更迭而不断演进 。
对光影与色彩的捕捉 , 是民间工艺记录与展示中最值得关注的焦点 。 其反映出的是不仅是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受到各种现实条件影响所形成的鲜明个性 , 更有着每一件民间工艺品所满载的、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情感 。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福虎镇宅 , 纤维手绣 , 2006
此次展览的第三部分“追光逐影”以展品《福虎镇宅》为切入 , 分别由“光影之趣”(民间剪纸艺术与潘鲁生“影子”系列作品)与“斑斓彩意”(中国传统彩印花布与潘鲁生彩墨作品)两个部分组成 , 既体现了传统民间工艺对光的运用与珍惜 , 也诠释了光影与色彩交织互动的艺术永恒动力 。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民族脊梁 , 纤维手绣 , 2013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民族脊梁(局部)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民族脊梁(局部)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中流砥柱 , 纤维手绣 , 2013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中流砥柱(局部)
国家博物馆|追光逐影、斑斓彩意:国家博物馆《到民间去——潘鲁生民艺展》下
本文图片
中流砥柱(局部)
光影之趣
一张纸 , 一把剪刀构成了我国历史悠久、涵盖不同风俗习惯且各具特色的剪纸艺术 。 剪纸艺术从生活中汲取养分 , 那蜿蜒曲折的轨迹真实地记录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理想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