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轼被贬杭州,恩师欧阳修为何要让他寻访两位僧人?

苏轼的前半生基本在四川眉州老家和北宋都城汴京度过 。 熙宁四年(1071年)七月 , 36岁的苏轼离京赴杭州任职 。 在此后的三十年里 , 他很少在一个地方工作生活超过三年 , 而杭州和黄州成为苏轼后半生在京外生活时间最长的两个城市 。
与黄州相比 , 杭州更为特殊 , 因为这里是唯一一个让苏轼两度担任地方官的地方 。 第一次是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担任杭州通判 。 十五年后的元祐四年(1089)七月至六年(1091)三月苏轼再次为官杭州 , 担任知州 , 主政一方 。 两次加起来他在杭州工作生活了四年多 。
【苏轼|苏轼被贬杭州,恩师欧阳修为何要让他寻访两位僧人?】在杭州时虽然政务操劳 , 但江南风光旖旎、物产丰盈、生活富足、文风鼎盛 , 足以慰藉苏轼敏感的心灵 , 激发他无限的才情 。 据研究 ,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苏轼就是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的 。
苏轼|苏轼被贬杭州,恩师欧阳修为何要让他寻访两位僧人?
本文图片

熙宁四年(1071)苏轼在宋神宗面前 , 大胆而具体地批评了王安石变法中的“条法弊事” , 王安石本想以“贩卖私盐”罪重治苏轼 , 谁知“事出有因 , 查无实据”“无以坐轼” 。 同时 , 苏轼本人出于对朝廷党争的畏惧 , 主动请外 , 而王安石正好“巧抑其资” 。 于是苏轼就无奈何地离开朝廷 。 神宗本欲予以知州 , 但王安石只愿予之颍州通判 , 神宗最后折衷 , 让苏轼担任比较好的杭州通判 , 于十二月初到任 。
到杭州上任三日 , 正是腊月初八传统中的腊八节 。 他游览了西湖孤山 , 走访了惠勤、惠思二僧 , 并写了《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一诗:
天欲雪 , 云满湖 , 楼台明灭山有无 。
水清出石鱼可数 , 林深无人鸟相呼 。
腊日不归对妻孥 , 名寻道人实自娱 。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
纸窗竹屋深自暖 , 拥褐坐睡依团蒲 。
天寒路远愁仆夫 , 整驾催归及未晡 。
出山回望云木合 , 但见野鹘盘浮图 。
兹游淡薄欢有余 , 到家恍如梦遽遽 。
作诗火急追亡逋 , 清景一失后难摹 。
这首诗分入山和出山两个片断来写 , 而以访惠勤、惠思贯穿连缀 。 首起点出时间地点 。 二僧结庐孤山 , 孤山在西湖边 , 所以诗从西湖展开 , 苏轼在一个昏沉欲雪的日子出行 , 见到西湖上空满积着阴云 , 低低地压着湖面 , 西湖边上的楼台与重重叠叠的青山 , 笼罩在烟雾之中 , 若有若无 , 展现了一幅光线黯淡的水墨图 , 朦朦胧胧 。 在苏轼的眼光里 , 水流清浅 , 人迹不到 , 只有鸟儿啁哳宛啭 , 显出了山的幽深 。 此诗的用韵显示了苏轼诗娴熟的技巧 , 诗除了少数几句隔句用韵外 , 通首一韵到底 , 音节畅美自然 。 清纪昀批说:“忽叠韵 , 忽隔句韵 , 音节之妙 , 动合天然 , 不容凑拍 , 其源出于古乐府 。 ”其中“孥”、“遽”等字都是险韵 , 尤为难得 。
西湖孤山之美景是在寒冬腊月“天欲雪”之时吗?在多数人看来 , 可能是不认可的 。 唐代诗人白居易就认为西湖孤山只在春秋两季是最美的 。 而此时的苏轼却认为腊八的西湖孤山是一幅“清景”:阴云密布、雪意浓厚 , 远处之湖山皆朦胧迷糊;近处 , 湖水清浅 , 鱼儿可数;山林空旷 , 鸟儿呼叫 。 上孤山之路曲折盘纤 , 下孤山之路遥远冷寂 。 出孤山之后回头眺望 , 暮色茫茫 , 孤独的野鹊盘旋在宝塔四周 。 腊日 , 官府放假 , 正是家家户户团聚祭礼的节日 , 让苏轼感受到“兹游淡薄欢有余 , 到家恍如梦遽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