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Photo by Liza Summer
本文为新闻专业期刊《新闻与写作》2022年第3期专栏文章文 | 叶伟民
小时候电影少 , 看正片不过瘾 , 还占着板凳等花絮 。 那些演员嘴瓢、忘词、摔跤、爆笑的镜头 , 我也跟着乐半天 。 再大点就看出了感慨:所有的毫不费力 , 背后都是拼尽全力 。
后来写作 , 更深感在理 。 好的艺术角色得既像他又不是他 , 那些闲唠嗑、发呆、说梦话的时刻都要去掉(或浓缩) , 剩下有叙事目的的、风格化的言谈 。 想想也是啊 , 电影最多3小时 , 小说十来万字 , 但故事跨度动辄数年半世 , 人物对话若不精心设计 , 恐怕读者要熬白了头 。
对话有多重要 , 怎么说都不为过 。 斯蒂芬·金总结过行文三板斧:“在我看来 , 短篇小说也罢 , 长篇小说也罢 , 都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叙事 , 将故事从A点推至B点 , 最终推至Z点 , 故事结束;描写 , 把读者带进现场;对话 , 通过具体言语赋予人物生命 。 ”
然而 , 贵为人物生命之源的对话 , 却最容易被新手忽视 。 许多人潜意识认为:我天天说话 , 还不会写吗?这理直气壮的误解 , 最终成了笔下最隐蔽的障碍 。
文章图片
斯蒂芬·金总结的行文「三板斧」
社恐和祥林嫂 当特稿编辑那些年 , 我最怕两类稿件:全篇零引号的和全篇都是引号的 。 前者像患了社恐 , 一声不吭 , 后者又像祥林嫂附体 , 说个没完 。
零对话文章没啥好说的 , 让人物开口就是了 。 不过 , 很多人对对话的理解相当随意 , 觉得人物说什么不重要 , 结果让他们在本该紧凑的情节里闲唠嗑了 。 例如以下对话:
小倩:“我车坏了 。 ”
小青:“咋的了?”
小倩:“说起就烦 , 没刹住 , 追人家尾了 。 ”
小青:“哎哟喂 , 慢点开 。 人没事就好 。 ”
小倩:“老公还跟我黑脸了 。 气死我了 , 跟车过吧他 。 ”
小青:“别别别 , 消消气 。 晚饭我的 。 ”
小倩:“真的假的?那我就不客气了 , 得好好想想吃啥 。 ”
小青:“瞧你那小心思 。 ”
小倩:“那不然呢 , 好不容易宰你一顿 。 ”
小青:“走吧 , 边走边想 。 ”
……如果你翻开书 , 这样的对话能留住你吗?估计难 。 生活中这么聊没问题 , 但照搬到故事里就非常不妥了 。 它们对情节发展没有丝毫帮助 , 对读者而言也是催眠和劝退 , 更无半点美感和吸引力 。
人物对话不等同于日常闲谈 , 必须为主题和叙事服务 。 也就是说 , 人物始终要盯住目标 , 一旦开口 , 就要通过对话推进它 。 上述例句我们埋点东西试试:
小倩:“我车坏了 。 ”
小青:“也是刹车?也是银行门口?”
小倩:“你……怎么知道?”
小青:“别问了 , 快到地库去 , 警察已经来了 。 ”
……到底发生了啥?小倩的车被人动手脚了?还不只她一个?谁要害他们?为什么都是相同的故障和地点……再漫不经心的读者 , 也嗅出一定有事发生 。 这样的对话带来悬念 , 推动情节发展 , 就是有叙事目的的 。
- |清晨阅读丨看懂“四王”笔下的山水,才知什么是“正宗”
- |诗人的笔下,唤醒了山林鸟兽
- 伊莎贝尔·埃姆里奇|粗糙的大笔触,画出水下的泳装美女,给人一种超写实的感觉
- 张十安|画家张十安笔下花鸟图
- 高尔斯华绥|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福尔赛世家》
- 戴安娜·贝尔特兰·埃雷拉|玩转色彩的艺术家,让一张纸华丽变身,纸雕作品抓人眼球
- 李可染|李可染笔下的牛:老牛亦解韶光贵 不待扬鞭自奋蹄
- 陆抑非|陆抑非笔下的没骨荷花,别有情致!
- 徐悲鸿|徐悲鸿笔下的美人,目光坚毅
- 约翰·普洛克托|阿瑟·米勒笔下的美国社会:举报、恐慌盛行,一个人人自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