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杂志封面都由张大千来画|沈西城

|他的杂志封面都由张大千来画|沈西城
本文图片

【|他的杂志封面都由张大千来画|沈西城】沈苇窗(1918-1995)
屈指一算 , 沈苇窗先生去世已廿七载 , 如今尚在 , 当是百岁寿星耳 。 犹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 共樽前于雪园 , 两鬓添霜 , 头已微秃 , 目略有神而欠采 。 齿及《大成》景况 , 沈老道:“《大成》跟我早已连成一体 , 我在 , 它在;我亡 , 它亡 。 ”语多感慨 。 沈老好忆往 , 陈年旧事骨碌碌抖出来 , 好比一部南来沪上文人雅士交谊史 。 沈老说得兴奋 , 小沈听得入神 。
沈苇窗 , 祖籍浙江桐乡乌镇 , 一口苏白说得比苏州人更地道 , 不少人误以为他是上海人 , 他却谦说:“讲地道 , 我不如西城老弟 , 侬是真真正正格上海人!”听之汗惭 。 我的上海话 , 不外如是 , 夹杂宁波口音 , 大不如他 。 九十年代我主编《花花公子》中文版 , 月刊工作繁忙 , 少有联系 , 偶然一通电话 , 敬问安康外 , 多问及《大成》近况 。 沈老道:“马马虎虎 , 有得做 , 总归要撑落去 , 侬讲阿对!”言语欷歔有原因 , 一是读者渐少 , 二是老作者家凋零——陈存仁去了 , 高伯雨走了 , 南宫搏逝了 , 一个接一个 , 仅靠陈蝶衣一人独撑 , 何能济事?我婉言安慰 , 他回道:“自家事体 , 自家晓得 , 嘎样落去 , 说勿定早晚要上排门板 。 ”
苗头不对 , 转话风 , 谈戏 。 果然奏效 , 兴致来了 , 打梅兰芳 , 到马连良、麒麟童 , 再到俞振飞 , 滔滔不绝 。 谈了逾半小时 , 余兴未了 , 叮嘱我:“做文章 , 一定要懂戏曲 。 ”唷!难怪《苇窗谈艺录》写来丝丝入扣 , 妙到毫巅 。 我问俞振飞真的那么好?哈哈笑:“当然不赖 。 不过 , 顾传玠勿输拨伊 。 ”当年俞、顾二人并称 , 不分轩轾 。
沈老乃昆曲大师徐凌云的外甥 , 从小亲炙昆曲 , 所说自有根据 。 沈老幼习医 , 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 , 有志悬壶济世 , 南下香港 , 本想以此谋生 , 可香港早有四大名医:丁济万、陈存仁、朱鹤皋、费子彬 , 杏林泰斗 , 难以比肩 , 可幸在上海时期 , 曾为金雄白的《海报》撰稿 , 于是重操故业 , 投稿报章 , 并在丽的呼声金色台充当戏剧顾问 , 生活尚可对付过去 。
时来运转 , 七十年代偶遇开鹤鸣鞋帽店的杨抚生 , 相谈翕如 。 杨抚生是一个生意人 , 开了“人人”和“大大”两家百货公司 , 生意不错 , 为宣传业务 , 出版了《大大》月刊 , 这是他第一本经手的杂志 , 跟沈老无涉 。 我曾为《大大》写稿 , 是翁灵文所荐 , 写了一篇《东洋刀剑谈》 。 《大大》月刊大三十二开本 , 封面四色印刷 , 可惜销路平平 , 杨老板兴致索然 , 想要停刋 。 沈苇窗得知 , 就怂恿他不妨换过新风格出版一试 , 盛意拳拳 , 杨老板点头答应 。 于是沈老一力独挑编务 , 大事改革内容 , 改名《大人》 , 以文人逸事、宦海史料作为主打 , 一声号令 , 海派文人纷纷拔刀相助 , 名家荟聚 , 猛稿如林 。
沈老胞兄沈吉诚(人称老吉) , 人面极广 , 在上海时拜入杜门 , 精伶过人 , 人称“小抖乱” 。 到了香港 , 海派交际 , 在文化界、电影圈、马场都十分吃得开 。 老吉喜欢赛马 , 更精于此道 , 熟悉马圈人士 , 于是乘势编了一本《老吉马经》 , 这是香港赛马史上第一本马经 , 老吉因而成为香港马经宗师 , 后继者如蹄风、韦耀章等 , 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 他跟骑师陶柏林、洪燮康 , 俄籍练马师皮罗夫、苏芬诺夫十分相熟 , 因此贴士准绳 , 销路大开 。 沈苇窗灵机一触 , 要老吉写马场轶事 , 于是《马场三十年》始载于《大人》月刋 , 打战前赛马到战后 , 历史横跨三十年 , 绿茵场上马奔腾 , 骑师挥鞭力驱策 , 人物栩栩如生 , 情节扣人心弦 , 读者争相追读 。 惜乎寿命不长 , 仅办了四十二期 , 七三年十月即告寿终正寝 。 原因听说是沈老跟杨老板在广告佣金上 , 发生了意见 , 深觉受欺 , 拂袖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