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无需奇遇,生活本身便是一次次地坠入兔子洞

《不对称》由三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 , 探讨了激发并持续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不对称:性别、年龄、权力、才华、财富、地域、种族、宗教 , 与正义 。
人际关系|无需奇遇,生活本身便是一次次地坠入兔子洞
文章图片

《不对称》 , [美]莉萨·哈利迪 著 , 陈晓菲 译 , 河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11月 。
撰文丨多兰
01
爱丽丝挖了一个兔子洞
造了一面允许自己和别人走进去的镜子
刘易斯·卡罗尔最著名的童话写一位叫爱丽丝的女孩经历的两次奇遇 , 一次是她掉进兔子洞 , 一次是她走进镜子里 , 两次她都见识到跟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 。 2018年 , 美国作家萨莉·哈利迪的第一部小说《不对称》援引这个19世纪的童话 , 用卡罗尔研究者马丁·加德纳的注释为小说的第一部分开篇引路:“我们的人生是如此滑稽 , 任谁也无法理解为何自己生来就被判了死刑……”
在尚不清楚这条注释的语境的状况下 , 读者必须怀揣疑问继续往前走 。 第一部分里 , 一个同样叫爱丽丝的女孩认识了著名作家埃兹拉·布莱泽 , 两人陷入一段忘年恋 。 第二部分 , 名叫贾法里的伊拉克裔男人正在机场接受盘问 , 同时回想自己经历过的事 。 第三部分来自作家埃兹拉·布莱泽的访谈 。 整部小说被分割成三个看似没太大关联的部分 , 阅读无意中插入了一个要尽量调动眼力和脑力的文字游戏 , 抓取一些关键语句才能解开谜底——贾法里是爱丽丝写的小说里的主角 , 她创造了他的世界 。
或者换句话说 , 像刘易斯·卡罗尔所做的 , 爱丽丝挖了一个兔子洞 , 造了一面允许自己和别人走进去的镜子 , 打破现实的壁垒 , 延伸马丁·加德纳的话:如果一个人为所处的现实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 那么她是否可以在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 理解那里的人和事?
认识埃兹拉·布莱泽时 , 爱丽丝二十五岁 , 独居 , 在出版社当助理编辑 。 埃兹拉·布莱泽七十二岁 , 三个有他署名的国家图书奖证书挂在爱丽丝的办公室外 。 从第一次走进布莱泽那间白得发奇 , 有手稿、国际象棋桌和巨大的床的公寓 , 爱丽丝将一次次走进去 , 来到布莱泽和他的世界 。
人际关系|无需奇遇,生活本身便是一次次地坠入兔子洞
文章图片

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2010)剧照 。
表面上看 , 这是一段“不对称”的关系 , 两人在年龄、身份和地位上存在不小的悬殊 。 一位年纪尚轻 , 一无所有 , 尝试着写点什么 , 一位步入暮年 , 在写作这条路上早已建起一座让后人仰望的丰碑 。 似乎正是这种“不对称”顺应了他们各自的现状 , 在身体垂老、饱受病症折磨的布莱泽眼中 , 爱丽丝大概是一个还在摸索如何将身体自如地安放在这个世界的孩子 , 散发出的气息含混着沉寂与迷茫、天真与古怪 , 让逐渐对世界感到厌倦的他“仿佛意识到此时此刻她就是生活赐予他的最大的快乐” 。
对爱丽丝来说 , 她没有理由拒绝这样一位前辈——布莱泽搭讪时 , 爱丽丝手里翻阅的正好是他的书 。 况且从家庭关系里 , 爱丽丝养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顺从 , “怀着一种乐观的缄默将异议押后 , 直到她找到一种不会伤害任何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
爱丽丝帮助布莱泽处理生活上的琐事 , 回应他的情感需要 , 布莱泽送给爱丽丝负担不起的礼物和装着纸币的信封 , 用物质帮衬她 , 看似只是两性之间一场不公正的交易 。 真实的生活远比这句话所表达的复杂 , “两性”的概念和“不公正”的定义不能完全参透爱丽丝到底出于顺从还是爱多走了一个街区买到布莱泽想吃的冰激凌 , 也不能回答读者 , 布莱泽给爱丽丝买空调时说“这让我开心” , 这份开心来自他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还是帮助别人解决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