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贾雷德·戴蒙德的“盛世危言”( 三 )


维京人的悲剧发生在几个世纪之前 , 那么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 是否有可能做到“人定胜天” , 摆脱戴蒙德眼中的环境桎梏呢?
或许也是为了打消这样的“幻想” , 《崩溃》也列举了当代社会的例子 。 戴蒙德举出蒙大拿的遭遇 , 就旨在说明 , “深受环境破坏之苦的 , 不只是过去那些人类社会而已” 。 按人均GDP计算 , 地处美国西北部的蒙大拿州曾经是美国数一数二的富庶地区 。 这归功于当地的经济支柱:采矿业(金矿与铜矿)、林业与农业 。 然而 , 采矿业 , 特别是利用剧毒的氰化物(砒霜)提炼黄金的做法给当地带来了生态浩劫 。 唯利是图的林业(不易着火的大树被砍伐并拖走 , 剩下的都是容易着火的小树)让森林大火变得越来越频繁 。 用于农业的土壤也因过度种植与放牧而耗尽肥力并盐碱化……如此一来 , 人们只能自食恶果 , 蒙大拿的经济自然急转自下 , 变成了美国数一数二的穷州 。
蒙大拿的境遇还不是最惨的 。 依靠美国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该州每上缴1美元可以获得1.5美元的财政拨款) , 起码社会尚在正常运转 。 在非洲中部 , 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 卢旺达(与布隆迪)是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 , 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 , “整个国家不是农田、园圃就是香蕉园 。 陡峭的山坡上也种满了作物……就连最基本的水土保持措施都没有实行” 。 环境遭到了破坏 , 森林砍伐造成溪流干涸 , 降雨也越来越没有规律 。 再加上“全球变暖”的大气候变化 , 粮食经常歉收 , 卢旺达社会变得越来越动荡不安 , 终于在1994年爆发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死亡人口占全国总人口十分之一以上) 。
这可以说是“马尔萨斯魔咒”的体现:人类用互相残杀的方式暂时解决了超出环境负载的问题 。 可是今天卢旺达的人口已是大屠杀之前的两倍 , 难道又会是一场灾难等在前方吗?对此 , 书中提及 , 卢旺达大屠杀不只是胡图族对图西族的种族屠杀 , 胡图族内部也在自相残杀 , “没有钱给孩子买鞋的人 , 把有钱给孩子买鞋的人杀了 , 自己的孩子就不必赤脚上学” 。 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又岂是卢旺达如此?格陵兰的维京人社会里 , 也存在严重的贫富分化 , 有权势者占有最肥美的土地 , 可以经常吃到稀罕的牛肉 。 可是在末日来临的大饥荒里 , 走投无路的穷人无可遏制地涌入了最后的救生艇 , 结果就是富者与贫者同归于尽 , 格陵兰的维京社会彻底崩溃 。 对此 , 戴蒙德联想到了1992年全面失控的洛杉矶大暴动 , 并预见到了十年后欧洲的真实一幕(本书初版写作于2005年):“如果一波波的移民从分崩离析的发展中国家涌入发达国家 , 人数比现在的移民更多 , 甚至多到怎样都挡不住的地步 , 那么发达国家的居民还能置身事外 , 继续过自己的日子么”?在这里 , 透过本书新颖的环境视角 , 还是可以窥见国人熟悉的阶级叙事 。
由于这些当代实例的存在 , 《崩溃》就颇有了一些“盛世危言”的味道 。 在今天的人类社会 , 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气候的变化已然是不争的事实 。 好在距离地球最远的恒星系远在4光年之外 , 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尚不需当心“强邻威胁”(当然也没有了友邻帮助) , 只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应变”——“由于人类社会目前有竭泽而渔的倾向 , 不管用什么方式 , 在今日的孩童和年轻人的有生之年 , 世界的环境问题都必须解决” 。
对于如何解决环境问题 , 有过思考的学者并不在少数 。 从本书看来 , 这也并非戴蒙德的强项 。 比如 , 为了解决澳大利亚面临的土壤退化问题 , 戴蒙德的建议是澳大利亚应该干脆放弃种植农作物(而全部从国外进口) 。 这显然是21世纪初期“全球化”黄金时代才会产生的浪漫主义想象 。 更何况 , 书中也提到 , 进口有些时候可能也只是将环境问题转嫁到国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