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秘法”,是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书法在古人那里是比较神秘的,这种神秘感主要是体现在笔法的传承上 。而这种秘不外宣的笔法一般流传于名门望族与达官显贵之中,平民阶层是很难有机会得到传授的!
有书论为证!张彦远《法书要录》说: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邬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
张彦远说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得神人传授笔法,显然是神秘化了 。这些人之间的关系,要么是师徒,要么是亲戚,要么是同朝为官的大臣,其中居多是亲戚,就这说明外人不可得而闻焉,从而增加了这种神秘感 。
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秘法”,是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文章图片
王羲之二谢帖
上次的文章我们谈到了一些简单的笔法规律,很多朋友看了认为是故作高深,写字就是写字,哪有那么复杂?
其实任何一门艺术都有着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当在技术上达到一个高度的时候,才能在艺术上有所突破 。技术上的一个最低的门槛就是笔法!学书法不懂笔法就好比弹琴不识棋谱,下棋不懂规则,作诗不通平仄一样 。
很多人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拿起一本字帖便开始临摹,觉得自己临摹的很像了,就以为成功了 。其实不然,不懂笔法规律的临摹,我们只能称之为“抄帖”,其实也就是写字,这跟书法本身是有很大区别的 。
那么笔法的“不传之秘”真的有那么神秘么?其实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 。
这些笔法的奥秘在古人的书论那里有着诸多的体现,宋人以前的书论比较玄妙,写的玄而又玄,一般人很难读懂 。到了宋朝的苏东坡、黄庭坚那里,书论开始变得接地气了一些,这是因为宋四家(苏黄米蔡)的字,在宋朝比较流行,整个士大夫阶层都争相临摹,正是在这种风气的引领之下,笔法的奥妙才开始褪去神秘色彩!
王羲之|王羲之的书法“秘法”,是层窗户纸一点就破!
文章图片
以黄庭坚举例,我们看他的一段书论,从这段书论当中,我们就能体会笔法的妙用了!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古人作《兰亭序》、《孔子庙堂碑》,皆作一淡墨本,盖见古人用笔,回腕余势 。若深墨本,但得笔中意耳 。今人但见深墨本收书锋芒,故以旧笔临仿,不知前辈书初亦有锋锷,此不传之妙也 。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 。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
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
这段话是说,写字太多端正的人,常常会局限于法度 。这话不是说写的端正不好,而是一个阶段问题 。孙过庭《书谱》云:“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 。复归平正 。”
说的就是不能没有法度,但也不能被法度束缚,不然很难走出来 。在宋朝尚意书风的大潮中,能写的端正,不算高明 。跟米芾齐名的蔡襄为什么名气逊之,正是因为被法度所拘囿,太多死板之故 。
侧笔取妍,往往工左而病右 。
稍有书法常识的人都能领会侧锋的含义,但对于书法中的“妍”字却很难领会 。为什么侧锋写的字会有“妍”的特征呢?这个不太容易讲的清楚,这句话其实就是要领会中锋侧锋的妙用,只有领会了什么时候用中锋,什么时候用侧锋的时候,笔法基本就懂了一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