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清代中晚期的小说《儿女英雄传》融合了明清小说的“才子佳人”和“侠义”主题 , 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 。 《儿女英雄传》最大的亮点 , 莫过于塑造了一位文武双全、侠肝义胆的侠女何玉凤 , 化名“十三妹” , 被誉为“天生的英雄气壮 , 儿女情深;是个脂粉队里的豪杰、侠烈场中的领袖” , 与同时代大部分小说塑造的娇弱佳人形象迥然不同 , 可谓开风气之先 。 十三妹这一人物的“横空出世”对民国武侠小说作家也颇有影响 , 人们从《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蜀山剑侠传》中的李英琼等人物形象中均能找到十三妹的影子 。
《儿女英雄传》问世以来 , 许多读者特别是现代的读者都为十三妹婚前婚后的变化感到惋惜 。 在与男主角安骥成婚前 , 十三妹是江湖上叱咤风云的侠客 , “激成了个抑强扶弱的性情 , 好作些杀人挥金的事业” , 婚后却变成了标准的贤妻良媳 , 治家有方、谏夫有道 , “早把从前做女儿时节的行径全副丢开 , 却事事克己步步虚心的做起人家 , 讲起世路来” 。 这一变化令读者感觉遗憾 , 书中正面人物却无不赞许 。 特别是十三妹的公公安学海 , 将她之前行侠仗义的举动视为“孽龙” , 需要让她“弭耳受教” , 成为自己儿子的良配 , 因此一方面用道理说教 , 一方面用温情感化 。 原本打算为父报仇后便自刎于父母灵前的十三妹 , 终于萌生出“入世”之心 , 最终与义妹张金凤共嫁一夫 。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 , 她的前后形象 , 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
当安公子在茌平的客店里初遇十三妹时 , 很为她的打扮感到怪异:“头上罩着一幅元青绉纱包头 , 两个角儿搭在耳边 , 两个角儿一直的盖在脑后燕尾儿上;身穿一件搭脚面长的佛青粗布衫儿 , 一封书儿的袖子不卷 , 盖着两只手;脚下穿一双二蓝尖头绣碎花的弓鞋 。 ”从服饰看出 , 这名少女满身都是行走江湖的不羁之气 。 当十三妹最终被安学海说服 , 来到北京为母亲守孝后 , 安家请安公子的舅妈精心照顾她 , 同时也在“三从四德”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加以调教 。 一年后 , 十三妹的师父邓九公及其女儿褚大娘子再次见到她时 , 已经和过去全然不同:“头上略带着几枝内款时妆的珠翠 , 衬着件浅桃红碎花绫子棉袄儿 , 套着一件深藕色折枝梅花的绉绸银鼠披风 , 系一条松花绿洒线灰鼠裙儿 , 西湖光绫挽袖 , 大红小呢儿竖领儿” , 俨然一个端庄娴静的大家闺秀 。
【人物|“名花可及那金花?”】作者在小说中特地作出说明 , 十三妹并不是草莽出身 , 她家和安家原本是世交 , 门当户对 , 只因父母没有儿子才学会了一身武艺 , 又因父亲被仇人害死才隐居江湖 , 以报仇为念 。 所以 , 十三妹对封建礼教并不陌生 , 在婚后自然将劝丈夫上进成为首要目标 。 在安公子的“赏菊小宴”上 , 十三妹便以此为主题行令:“赏名花 , 名花可及那金花?酌旨酒 , 旨酒可是琼林酒?对美人 , 美人可得作夫人?”未脱轻浮之气的安公子先是抱怨“俗、腐、丑” , 但在十三妹的一番谆谆教诲下 , 只得承诺:“明年秋榜 , 插了金花 , 还你个举人;后年春闱 , 赴琼林宴 , 还你个进士;待进了那座清秘堂 , 大约不难书两副紫泥诰封 , 双手奉送 。 ”这自然是十三妹的愿望 , 也是作者生活的年代读书人的最高目标 。 这体现出 , 《儿女英雄传》并没有超越所处的时代 , 人物的塑造仍然落其窠臼 。
- 刺绣|一针一线 大山里的藏羌绣技“活”了
- |“家庭主妇,离了我儿饿死你”硕士儿媳被婆婆一巴掌彻底打醒
- |混职场必备的五句防身“黑话”,你真正懂得几句,不来了解一下?
- 非遗|字里拾“遗” ·6丨汴
- 埃琳娜·埃夫雷莫娃|看一眼,画一笔,不知不觉间,她就把眼前的美景“复制”了
- 穿衣搭配|童瑶《心居》“穿搭篇”来袭!9套职场造型,干练又有范,太酷了
- 历史|中西文明比较离不开“根性”
- 剪纸|崂山剪纸非遗传人苏霞:创作剪纸作品以“艺”抗“疫”
- 李清照|春光泉韵词宗
- |二十四节气·民勤丨遇春分 知春意 “品”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