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莫道桑榆晚 提笔再出发( 二 )


“有写作灵感时 , 我会到书房里埋头写 。 可能写到一定时候 , 又产生了绘画的感觉 , 就又到画室里去 。 画室和书房在我家走廊的两头 , 这对我而言 , 是一个甜蜜的往返 。 ”冯骥才说 。
用审美的眼睛审视世界
从《铺花的歧路》《雕花烟斗》《啊!》《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到《三寸金莲》《神鞭》《俗世奇人》 , 冯骥才始终与当代文学同行 。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 , 他转身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 , 冯骥才很难再四处奔波 , 于是重回文学创作 , 迸发出空前的创作热情 。 《单筒望远镜》《俗世奇人全本》《书房一世界》《艺术家们》……不断问世的新作 , 给文坛带来惊喜 。
2020年出版的《艺术家们》 , 是一部追求真善美的长篇小说 , 塑造了楚云天、洛夫、罗潜等艺术家形象 , 呈现出他们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 。 其中既有艺术家们对美执著不弃的追求 , 也有在时代浪潮冲击下 , 不同价值观与艺术观之间的碰撞、冲突 , 不同人物之间天差地别的命运沉浮 , 但小说观照的核心始终是美 。
“我眼中真正的画家 , 为了艺术、为了理想可以一切都不要 。 我把这样的艺术家写进了小说 , 就是楚云天 。 他是一个理想的人物 。 ”冯骥才说 。 “楚云天”的原型 , 是一位名叫李伯安的画家 。 上世纪90年代初 , 冯骥才与李伯安结识 , 认定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是一位奇才 , 他当时正在创作的百米巨制《走出巴颜喀拉》将成为杰出的人物画 。 尽管遭遇冷落 , 李伯安依然执著地追求着纯粹的艺术 , 这种理想主义的精神 , 深深感动了冯骥才 。
【|冯骥才:莫道桑榆晚 提笔再出发】“在写完《艺术家们》之后 , 我发现自己没法从那部小说里出来 , 尽管我还有别的想象 。 《艺术家们》使我钻得太深了 。 我们这一代搞艺术的人 , 我们的精神、心灵的经历都钻得太深了 。 ”冯骥才说 。
怎么办?下一部作品如何继续?冯骥才想要钻出来 , 摆脱束缚 。 他开始写《木佛》 , 换了一个角度 , 把物人格化 , 变成有精神、思考、灵魂的一个人 , 通过“物”来写“人” 。 “这使我钻进了一个特殊的世界 , 当我慢慢进入《木佛》这个小说后 , 我就不知不觉从《艺术家们》退出来了 , 这个感觉特别好 。 ”小说《木佛》讲述了一个老古董的奇遇 , 木佛冷眼旁观形形色色之人对自己的态度 , 看到大多数人请佛、拜佛 , 都是为了私心和功利 , 而非真正信佛、礼佛 。 心中有佛与家中有佛形成了一种反讽 。
写完《木佛》之后 , 冯骥才觉得自己自由了 , 又冒出很多想法 , 一口气又写了《跛脚猫》《枯井》《我是杰森》《多瑙河峡谷》 , 都收入新书《多瑙河峡谷》中 。
相比寓言化风格的其他几篇作品 , 小说《多瑙河峡谷》更为写实 , 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苦恋 。 突然取消的行程 , 让身为舞蹈演员的女主角肖莹对身处异国的恋人产生误会;一场意外 , 更导致二人无缘再见 。 多年后 , 肖莹的家人得知真相后 , 又该怎么办?小说在结尾发出“为什么还去追问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经得起追问”的感叹 。
“一个作家写小说很多时候来自于对生活的感觉 。 我们会感到阴错阳差 , 我把这种感觉用《多瑙河峡谷》呈现了出来 。 里面所有主人公都是无辜的 , 但有一点是珍贵的——他们的爱情 。 而爱情 , 是多么美好啊!”冯骥才说 。
“创作是我内心的需要”
上世纪70年代末 , 冯骥才初登文坛 , 并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创作的爆发期 。 他回忆说:“刚刚改革开放不久 , 那时我的创作充满激情 , 一年写几十万字 。 后来实在扛不住了 , 大病了一场 。 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严文井先生给我来信说 , 冯骥才你一定要活得久 , 你只有活得久 , 才能把生活的各个面都看了、经历了 , 对人生的理解才会更深透 , 你的人生才会更丰富、更深厚 , 你的作品才能更有分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