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奉|奔波的童年

胡蝶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明星 , 还代表着一个时代和文化 。 她经历了中国默片到有声电影的迭代 , 对电影表演艺术规律有着超越于时代的早慧和自觉;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美德 , 褪去明星光环依然可以过上平凡笃定的家庭生活;有着坚定的独立人格 , 不屈从权钱和虚荣 , 抛弃教条和偏见……自乱世中走来 , 胡蝶的几次重要人生节点均与历史大事件紧密相连 。 该书为胡蝶存世的唯一自传体回忆录 , 自童年讲起 , 至晚年隐归加拿大 , 细致回顾了波折却也壮阔的人生路 。
像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跨朝代的人 , 都曾做过“皇上”的子民 。 我是1908年3月23日(光绪三十四年农历二月二十一日)出生在上海提篮桥怡和码头附近的一个什么坊 , 名字记不起来了 , 现在也无处查问 。 一个坊可以有十来二十栋相连的房子 , 每栋房子 , 阔气的住上一家 , 也可以住上好多家 。 这种式样的“坊”据说今日的上海也还存在 。 一个坊其实也是一个小小的世界 , 各自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十年人事尚且几更迁 , 更不用说数十年 , 又经历了不同的朝代 , 可惜“房子”不会说话 , 也不曾留下记录 , 否则也无需我在此追忆往事了 。 1908年 , 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 ,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 , 再过几年 , 清帝逊位 , 改号民国 , 结束了大清皇朝两百余年的统治 , 也结束了中国绵延达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 。 我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 , 短短几年就经历了两个朝代 。 每当谈起我的生年 , 我母亲必定说:“这丫头就是老佛爷和皇上驾崩那年生的 。 ”我也不知对我是褒是贬 , 总之 , 我也就此记住了我出生的年代和背景 。
我祖籍是广东省鹤山县坡山水寨村 , 姑父是唐绍仪的弟弟 , 姑父母住在上海 , 也就把住在鹤山乡下的父母亲接到上海 。 靠着姑父的提携 , 父亲在京奉铁路上当了总稽查 , 是个挂名的闲差 。 说是闲差 , 却还是要到场应卯 , 所以全家也跟着父亲长年累月奔波在京奉线上 。 这种生活虽不固定 , 却也极有乐趣 , 使我接触到各地的风土人情 , 对我以后从事电影工作不无帮助 。 人们常说老年人容易忘记眼前的事 , 却会清晰地记起年轻时的往事 。 确实如此 , 如今我还清楚记得火车一靠站 , 挎着筐子的小贩就叫开了:“两毛一只 , 又香又嫩的烧鸡!”鸡蛋呢?一块大洋就可以买一大篓 , 所以也难怪九斤老太大叹今不如昔了 。
我父亲胡少贡为人宽厚 , 性格开朗 , 爱开玩笑 。 我觉得自己性格里有很多酷似他的地方 , 也幸亏是这种开朗的性格帮助我度过了人生的坎坷 。 我是独女 , 没有兄弟姐妹 , 父亲对我异常宠爱 , 我年幼时体弱多病 , 总不肯好好吃饭 。 为了引起我的食欲 , 父亲买了各式各样彩绘的瓷器 , 每幅彩绘都有一个故事;当然这些故事不外乎是些才子佳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的 , 但经过父亲绘声绘色的描述 , 我听来格外入耳 , 不知不觉就会比往常多吃了饭 , 父亲高兴得不得了 。 买古董买瓷器成了他的爱好 , 而我也渐渐地喜欢上瓷器 , 从欣赏到收藏 。
母亲吕氏出生在封建的大家庭 ,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家庭 , 没有受过太多教育 , 仅粗通文字 , 但她很懂得处世为人 。 她慈祥但严格 , 从不因为我是独女而对我有所骄纵 。 回顾自己的一生 , 在待人接物方面受了她很大的影响 。 她常教育我:“你要别人待你好 , 首先你要待人好 。 ”她没能说出长篇的大道理 , 但这句含有哲理、朴实无华的话使我一生受用 。 当我步入影坛 , 小有成就时 , 她又告诫我:“凡事不要争先 , 要退后一步 , 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 ”所以 , 后来在拍电影时 , 我总是服从导演的指导 , 主角也好 , 配角也罢 , 我总是尽我的能力去揣摩、领会 , 让自己进入角色 , 发挥自己的才能 , 演好分配给我的角色 。 这种“尽责”的天性倒是从小养成的 。 我母亲一直和我生活在一起 , 即使在抗日战争的逃亡、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也从未分离 , 战后我和有声、孩子去香港发展 , 她因年事已高 , 不愿再随我奔波 , 就留在上海 , 后在上海病逝 。 我的父母都葬在上海郊区闵行的长安公墓 , 后来因这个地区开发 , 需要迁葬 , 原来坟茔已乱 , 各家捡拾了些骸骨就算是先人的骸骨 。 反正是人葬我父 , 我葬人父 , 都是先人骸骨 , 同属炎黄子孙 , 也不必计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