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名家的上海足迹|陕西路的绿荫里,曾有一座日月楼( 五 )


也是在永义里9号的“缘缘堂”开始了《护生画集》的创作,1929年2月,《护生画集》(初集)由开明书店、佛学书局等出版发行,这一年正是弘一法师五十整寿 。
除了教学、漫画之外,这一时期丰子恺还出版有译作《苦闷的象征》(1925.3),他最早的音乐和美术理论书《音乐的常识》(1925.12)、《西洋美术史》(1928.4),散文集《缘缘堂随笔》(1931.1)等 。
丰子恺|名家的上海足迹|陕西路的绿荫里,曾有一座日月楼
文章图片
弘一法师寄给丰子恺的明信片 。
丰子恺|名家的上海足迹|陕西路的绿荫里,曾有一座日月楼
文章图片
1926年6月,立达学园文艺院图案系西洋画系师生在画室摄影,左二为丰子恺 。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立达学园校舍损毁修缮,丰子恺暂回石门平屋 。待复课时,也曾在永康路雷米坊暂住,当时雷米坊属法租界,租金不菲,仅租了一所洋房的三楼,一两个月便退租 。
丰子恺|名家的上海足迹|陕西路的绿荫里,曾有一座日月楼
文章图片
永康路“雷米坊”旧址
丰子恺幼女丰一吟曾在《十二年住十三处》一文讲述了从日本回国至在故乡建“缘缘堂”之间的12年间的生活状况 。对她而言,最早留下回忆的是三四岁住的雷米坊:“那时我老是坐在楼梯转角处旋铜板 。爸爸客人很多,客人经过楼梯转角处,总是俯身说一句:‘一吟,你又在旋铜板了?’那时我们能有什么玩具呢!一枚铜板就可以玩很久了 。”
丰子恺|名家的上海足迹|陕西路的绿荫里,曾有一座日月楼
文章图片
永康路“永康新村”(雷米坊)内建筑 。
离开雷米坊后,丰子恺把家人送回了石门,自己住回了重建的永义里校舍中 。在这12年中,除了专科师范、中国公学、春晖、立达外,丰子恺还在上海城东女学、上海大学、澄衷中学、复旦大学、松江女子中学,开明书店,以及宁波第四中学等供职 。
为了给家人一个更安稳的家,1932年秋丰子恺在拆了石门平屋改建“缘缘堂”,大约在1933年初落成,丰子恺虽依旧需要奔走在沪杭和石门之间,但也辞去了一些教职,在缘缘堂内饱览四时风光,享受天伦之乐,这也是一家人的美好时光 。
然而,仅仅六年,抗日战争打响 。1937年11月一家人辞别缘缘堂,仓皇出奔,经杭州、桐庐、兰溪、衢州、常山、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汉口至桂林;1939年春夏又迁居宜山、思恩;1940年初到遵义;1942年又赴重庆,1945年8月10日,终于盼来了抗战胜利,回到江南,缘缘堂已成焦土,立达学园也毁于炮火,丰子恺所敬重的恩师弘一法师、夏丏尊已经不在人世 。
丰子恺|名家的上海足迹|陕西路的绿荫里,曾有一座日月楼
文章图片
丰子恺,《今日我来师已去,摩搓杨柳立多时》
丰子恺写文悼念两位恩师说:“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 。我觉得这三种学科严肃而有趣 。就问了他们两人同样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 。
再看丰子恺在绘画、音乐、文学上的成就发源于两位恩师,办教育重博学多能、乃至为人处事之道也来自两位恩师的影响 。只是皈依弘一法师的“缘缘堂”(永义里9号立达中学校舍)已是居民小区,方位大约在车站南路28号复兴高级中学的对面,巧合的是丰子恺的次女丰宛音后来是复兴中学的语文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