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诜|超越的生命,无悲亦无喜——王诜《渔村小雪图》

春夏秋冬四季是中国传统画家们最热衷于表现的母题之一 。大自然在亿万年的“进化”中形成了春夏秋冬四种不同色彩的季节 。艺术家们在四季中感受着不一样的生命魅力,或是春天的生命之希望,或是夏天的热烈咏叹,或是秋天的神清气爽,或是冬天的惨淡冷冽 。不同季节,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生命体验,亦是不同的人生 。
王诜|超越的生命,无悲亦无喜——王诜《渔村小雪图》
文章图片
北宋 王 诜《渔村小雪图》
对四季山水的画意,在《林泉高致集》中,郭熙对此有一段非常精辟的总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我们看中国山水画,每个季节的山水画的确都如郭熙所总结的那般 。但是,我们今天要读的王诜《渔村小雪图》却并非如郭熙所说的“冬山惨淡而如睡” 。《渔村小雪图》,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读这卷王诜的《渔村小雪图》与别的冬景图有不一样的感受 。比如,当我们面对李成的《寒鸦图》时,总是会莫名地被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寒意所牵动 。即便是在夏日读《寒鸦图》,也会感觉浑身有一股透身的凉意 。再如郭熙的《雪山行旅图》,真是如他所说的那般“惨淡而如睡” 。然而,王诜似乎并不在意以季节之名来诉说生命中的某种悲凉或失落,即便我们知道彼时的王诜,的确处在生命中的某个悲凉失落的时刻 。画卷可以看做是被中间的山体分为左右两个部分 。左右两部分在画意的表现上完全不同 。我们从右至左来看 。画卷以山石起首,上方为远山,山自右向左而平缓下来,与画面中的河滩连成一体 。下方的山石以及前后丛生的几棵早已败落了树叶的寒树实则内含生机 。山石后方露出房屋的一部分,说明这里是有人生活居住的地方 。王诜并未选择一个杳无人烟的山景作为表现对象,而是让雪景和人烟关联,这就是王诜的《渔村小雪图》的不一样之处 。笔者在读这个部分的时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颇有意思的纯个人化的体验 。临水的一块类似长方形的巨石,犹如一张人的面庞,笔者可以看到眉眼鼻嘴唇 。我在想,这是否就是一块经过人工雕刻成人面形象的石壁?又或者是艺术家笔墨游走之间的无意?
王诜|超越的生命,无悲亦无喜——王诜《渔村小雪图》
文章图片
【王诜|超越的生命,无悲亦无喜——王诜《渔村小雪图》】北宋 郭 熙《雪山行旅图》
这张“人面”石壁凝视着前面泛行在水中的篷船 。上方的一艘篷船上,站着一位撑船人,他的视线正朝向画卷左边于水中结网的渔民 。在撑船人的下方,隔着一块山石,另两艘船出现在画面中 。不过,相比上方处于滑行运动状态中的渔船,这两艘船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上面的一艘船头上坐着一位带着斗笠手持鱼竿钓鱼的人,下面的一艘船上,两人正在饮酒闲谈 。撑船前行,独坐船头垂钓,船上举杯清谈 。这三者构成了画卷的基本画意与格调 。我们的视线向左边移动,一棵柳树的枝条延伸到水面上,隐约可见柳树枝条间的淡绿色 。这些颜料随着时间的流失,也逐渐褪去了最初的风采 。我们可以想象到这幅作品刚完成时是一种怎样的冬末春初的怡人景象 。柳树的前方不远处,四人站在浅水中,他们正在协力下网 。在岸边,一人正向上拉起一张捕获着鱼的网,其身后的一人蹲在地上,面前放着装捕捞上来的鱼的容器 。看样子,应该是收获满满 。一艘篷船停靠在水岸处,船内有两人在交谈 。读到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安逸中又充满了活力的氛围 。这与以往我们在冬景山水中所感受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氛围 。画面继而向左,中间覆盖着厚厚积雪的山体,造型坚实有力 。王诜以短促的用笔,呈现出山体在冬雪覆盖下所具有的凝滞感 。因是雪景山水,故而艺术家在表现山体与周围环境的墨色运用上有意采用了泼墨的技巧,从而让整个山体和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的相融,以此加强了雪景的的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