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 好好说话难吗
【年轻人|“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 好好说话难吗】徐颢哲
最近 , “林黛玉发疯文学”意外上了热搜 , 一句“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 , 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 , 成了很多年轻人吐槽工作压力大的新梗 。 有人觉得“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 , 给快节奏的生活带来心理舒缓 , 当然“为什么要把你们发的疯安在林黛玉身上”的质疑声也不少 。 在网络“梗文化”的时代背景下 , 互联网“话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林黛玉发疯文学”之前 , 有所谓的“废话文学” , “文学”一词正变得越来越廉价和庸俗 , 好好说话则显得更难了 。
“林黛玉发疯文学”能够在网络上野蛮生长 , 不得不归功于“发疯”二字 , 强烈的反差是一大特质——林妹妹说话娇俏却不饶人 , 与柔弱形象形成对比 , “怼人语录”走红也就不奇怪了 。 “发疯”的关键还在于戏剧性的情绪张力 , “林黛玉发疯文学”以问句、感叹句为主 , 体现咄咄逼人的气势 。 聊天时使用“妹妹这时候倒是想起来姐姐了”“何必在这说这些话”等林黛玉语录 , 再配上“我就知道一切都是错付了”的表情包 , 可谓狠狠拿捏了林黛玉式的温柔一刀 。
《红楼梦》原著中王熙凤问林黛玉的一句“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原文语境中仅仅表示关心 , 而在“林黛玉发疯文学”中被摘出来就变了味道 , 好好的话变得阴阳怪气起来 , 成为不少网友的怼人利器 。 讽刺劲儿一旦过头 , 发疯的感觉就越发上头了 。
以玩梗的方式消解日常生活中被要求压抑的情绪 , 被年轻人用来对抗越来越“内卷”导致的社会压力 , 产生集体身份认同 , 本无可厚非 。 早在“发疯文学”这个词尚未出现时候 , 我们就有过类似的流行文体 , 比如2011年左右就流行过的咆哮体 。 但在“林黛玉发疯文学”出圈的过程中 , 原本作为一种个体宣泄渠道的表达方式 , 越来越成为收割流量的密码 , 出现在众多短视频中 , 跟着凑热闹的年轻人 , 很多都不知不觉成了这场网络狂欢的一分子 。
当满屏都是“你大抵是倦了”“一整个爱住了”等文字梗时 , 正经严肃的说话好像变成了一件难事 。 某种程度上说 , “林黛玉发疯文学”代表的是碎片化网络带给人们的“网络失语症”——我们的语言开始从“雅俗并存”到“只俗不雅” , 久而久之便丧失了语言该有的内涵 , 真的变成了似是而非的“疯言疯语” , 而当新梗诞生、热搜退去 , 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因为曾经的狂欢记住经典呢?
【编辑:吴涛】
- |闭馆不闭展 上海交大学子把“文博大展”搬上云端
- 五经|趣读|爱不释手的“小抄书”
- |同心抗疫 长理人“宅”出新姿态
- 插画|“噩梦”级的找茬图又来了,如果不看答案,没人能全找出来
- 大学生|“教编考上后,大家的态度都变了”!一位年轻人的真实感受,很现实
- 饵料|清明前后钓鱼不能“急”,把这些事情做好,鱼儿会更快咬钩
- 留学生|女留学生夸“美国空气香甜”,回国后找工作无人问津,结局很解气
- 踏青|“游子寻春半出城” ——清明探源
- 翡翠|实战一块1.12公斤的木那料子,切开之后“爆种爆色”,稳做货的原石!
- 焦循|每周一籍丨江苏文库·精华编之《剧说》:“剧说”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