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鉴赏|扇子史话

扇子 , 在我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 。 出于招风取凉、驱赶虫蚊、掸拂灰尘、引火加热种种需要 , 人们发明了扇子 。
从考古资料方面推测 , 扇子的应用至少不晚于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之后 , 如古籍中提到过“舜作五明扇” 。 但有关图像和实物的发现却较晚 。 目前所见较早的扇子形象是东周、战国铜器上刻画的两件柄大扇 , 以及江陵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木柄羽扇残件 。 从使用方面看 , 由奴隶仆从执掌 , 为主人障风蔽日 , 象征权威的成分多于实际应用 。
扇子|鉴赏|扇子史话
本文图片

彩绘贵妇宴享图壁画砖魏晋(公元220-420年)
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壁画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以朱红色勾边框,内绘一幅宴饮的场景 。 图中女主人跽坐在左上方,其前方置漆盘、樽、勺等饮食器具 。 四个容貌娇美、穿着华丽的侍女围坐于周围,互相谈论着什么 。 其中三个侍女手中各持一柄团扇,摇曳生姿;另一侍女手持一物 。
战国晚期到两汉 , 一种半规型“便面”成为扇子的主流 。 其中以江陵马山楚墓出土、朱黑两色漆蔑编成的最为精美 。 便面一律用细竹蔑制成 , 上至帝王神仙 , 下及奴仆烤肉、灶户熬盐 , 无例外地都使用它 。
扇子|鉴赏|扇子史话
本文图片

邓县南朝墓画像砖
魏晋南北朝时期 , “麈尾”、“麈尾扇”、“羽扇”及“比翼扇”相继出现 。 “羽扇”前期本由鸟类半翅制成 , 后来用八羽、十羽并列 , 且加了长木柄 。 “麈”是领队的大鹿 , 魏晋以来尚清谈 , 手执麈尾有“领袖群伦”含意 。 “麈尾扇”传由梁简文帝萧纲创始 , 近于麈尾的简化 , 固定式样似在纨扇上加鹿尾长两小撮 。 “比翼扇”又出于麈尾扇 , 上端改成鸟羽 , 为帝子天神、仙真玉女天下凡翅膀的象征 。
扇子|鉴赏|扇子史话
本文图片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绢本设色辽宁省博物馆藏
扇子|鉴赏|扇子史话
本文图片

唐·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绢本设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隋唐时“麈尾”虽定型 , 但使用范围缩小 。 “纨扇”起而代之 , 广为流行 。 “纨扇”亦即“团扇” , 主要以竹木为骨架 , 制成种种形状 , 并用薄质丝绸糊成 , 历来传说出于西汉成帝朝 。 南北朝时 , 纨扇扇面较大 , 唐代早期还多作腰圆形 , 近乎“麈尾”之转化 。 唐开元、天宝年以来才多“圆如满月”式样 。 纨扇深得闺阁喜爱 , 古代诗词中多有反映 , 如“团扇 , 团扇 , 美人病来遮面” , “银烛秋光冷画屏 , 轻罗小扇扑流萤” , “团扇复团扇 , 奉君清暑殿 , 秋风人庭树 , 从此不相见” 。 借团扇刻画出少女种种情态或愁思 , 可见扇子的功能已大为扩展 。
扇子|鉴赏|扇子史话
本文图片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仗图(局部)绢本墨色(美)王季迁收藏
扇子|鉴赏|扇子史话
本文图片

北宋·赵佶 听琴图(局部) 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时期纨扇尽管还占主要地位 , 且更多样化 , 但同时也出现另一新品种“折叠扇” , 即折扇;一般认为是北宋初从日本、高丽传入的 。 南宋时生产已有相当规模 。 但扇面有画的传世实物连同图像反映、画录记载 , 两宋总计不到十件 , 元代更少 。 这种情况也许因当时多用山柿油涂于纸面做成“油纸扇” , 不宜绘画 , 只供一般市民使用;或与当时风习有关 , 虽也有素纸“折叠扇” , 但只充当执事仆从手中物 , 还不曾为文人雅士所赏玩 , 因而尚未成为书画家染翰挥毫的对象 。 元代山西永乐宫壁画 , 保留了大量元人生活情景 , “折叠扇”仍只出现于小市民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