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泥与火之歌

新华社太原4月1日电(采访人员曹阳、杨晨光)泥浆沿着纤细的纹饰轮廓线在陶胎上游走 , 片刻工夫 , 一朵盛放的荷花跃然瓶身 。 上釉之后 , 陶胎被放进900多摄氏度高温的电窑内烧制 。 泥与火之间 , 一件件珐华器在“90后”女孩乔琳手中迎来新生 。
珐华又名法花、法华 , 是集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彩釉器 , 曾在山西东南部地区广为流行 。 制作珐华需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 。 因其高超的制作技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艺术价值 , 珐华和推光漆器、澄泥砚并称为“山西三宝” 。
艺术|泥与火之歌
文章图片

3月23日 , 在山西省阳城县沙坡村 , 乔琳展示珐华作品 。
【艺术|泥与火之歌】山西阳城女孩乔琳是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第二十九代传承人 。 爷爷创办的陶瓷厂倾注了家人大量的心血 , 正因如此 , 他们陪伴乔琳的时间少之又少 。 幼时的乔琳 , 除了上学 , 整日就泡在厂里 。 虽然从小就耳濡目染 , 但乔琳对珐华制作却并不“感冒” 。 “感觉这是一个很耗人的事情 , 过去一直理解不了家人对珐华的情感 。 ”乔琳说 , “直到有一次爷爷拿出了自己潜心整理的资料 , 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召唤 。 ”
艺术|泥与火之歌
文章图片

3月23日 , 在山西省阳城县沙坡村 , 乔琳在制作珐华 。
乔琳开始主动查阅、学习和研究更多有关珐华的资料 , 力求在全面掌握珐华工艺的基础上有新的创意 。 她发现 , 传统的珐华颜色种类很少 , 且图案风格较为单一 。 珐华釉色的调制配方经过百年的不断试验才得以形成 , 进行烧制的难度系数较大 。 乔琳在多方寻访学习后大胆创新 , 把原有的寥寥几种颜色拓展到八十多种;同时 , 她还尝试把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瓷实用化 , 通过把时代背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入珐华制作中 , 开发出极具特色的系列珐华作品 。 改良创新后的珐华因为设计感强、釉色特别、贴近潮流 , 受到消费者青睐 。
“非遗的传承不是一成不变 , 是每代传承人用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去赋予新的创造 , 我想赋予珐华更多时代气息 ,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技艺 。 ”乔琳说 , 此前陶瓷产品更新换代较慢 , 如今从造型到装饰手法 , 都加入了当下流行元素 , 新产品层出不穷 。 小有名气之后 , 乔琳多次受邀代表山西赴各地参展 , 推广介绍山西传统文化瑰宝珐华 。
陶瓷厂逐渐走出了当年产品滞销的低谷 。 随着市场订单越来越多 , 乔琳也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 她介绍:“目前 , 我们工厂共有100多名工人 , 主要都是周边地区的村民 , 传统技艺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 ”
从电窑里取出烧制完成的珐华 , 乔琳转动瓶身 , 仔细检查有无瑕疵 。 从小就看着长辈“倒腾”这些“瓶瓶罐罐” , 如今这也成了她的日常 。 “当我在制作珐华的时候 , 有一种跟先人对话的感觉 。 ”乔琳说 , “珐华已经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 让古老的珐华技艺重新焕发生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