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健|追忆晋剧名伶李子健,民国岁月,风尘往事,梨园旧韵恍如隔世( 二 )


当时的艺人入戏班 , 要具备“三本”、“六会”、“十二出”的本领 。 李子健因少年成名 , 在这些方面还比较欠缺 。 同龄人中有个名艺人叫苏大友 , 比李子健大两岁;其父名“十里忙” , 是张家口市著名的老艺人 。 “十里忙”重视奖掖后辈 , 他经常给李子健说戏 , 再加上子健虚心好学 , 所以他的艺术水平提高很快 。 1914年10月我二人分手 , 他到了北京 。
不久王天恩师付的长胜班即到各处演戏 , 如正月十六在宣化牌楼东的火神庙演出 , 二月十九在张家口南营坊路南的观音庙演出 , 四月初八在赐儿山 , 四月十八在营城子 , 四月廿八在堡子里奶奶庙演出 , 六月间在桥东的河神庙、深沟的马王庙演出 , 八月十五在圈里演出 。 有时还去万全的三里屯、洗马林 , 宣化的舌树营、大仓盖一带演出 。
1919年我们长胜班又被请到宣化城内牌楼南的兴华茶园演出 。 为了扩大剧团的影响 , 我们又从北京把李子健请回 , 这时他已正式由姓常改为姓李 。 因为他到北京后又拜了河北梆子的名演员张二魁为师 , 在北京与河北梆子的名演员李翠芬配戏时 , 借剧传情 , 建立了爱情关系 , 不久便结为伉俪 。 李翠芬的父亲是北京市的著名珠宝玉器商人 , 家中拥有万贯之财 , 但膝上却无一子 , 于是李子健便在李家入赘为婿(俗名招女婿) , 正式将姓常改为姓李 。 李子健与李翠芬来了以后 , 住在宣化草市东的万和栈 , 当时他们已有了一个两岁多的男孩 , 乳名叫“福根儿” , 长得天庭饱满 , 地阔方园 ,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驰名京剧界的四小名旦之一的李世芳 。 据说李世芳是他父母外出演出时 , 在内蒙萨拉齐城的炭市街诞生的 。 当时长胜班把李子健夫妇请来是付出很高的代价的 。 一个人一天给他们六块钱 , 还外加一块菜钱 。 如不演出 , 一天一人也供一元钱 , 一斤白面 , 另外还给他们专找了三间住房 。 当时我在长胜班已经开始负责 。 班中的主要演员有山西蒲州人玲玲生周福庆、小二保、十里香、玉娃娃 , 还有花脸阎天德(艺名大头黑) 。 戏院的代管院主是前清的一位武举 , 宣化人 , 姓王 , 人称弓箭王 。 “兴华茶园”原为旗人所盖 , 清亡后 , 便由弓箭王代管 。 我师傅王天恩与宣化火神庙的老和尚吴当家是好朋友 , 彼此交情甚厚 , 所以一写就是八台戏 。 宜化城内还有阳原、芋县、大同、祁太会馆 , 有万隆昌、积厚成、千和永、大兴号等钱铺 , 另外还有老爷庙、财神庙等 , 这些地方都来写戏 , 所以生意特别兴隆 , 五月十三我们还专门在宣化西街搭彩演戏 。 每天各商号均给戏班送“犒台物品”:一般都是一刀肉十斤 , 一包面五十斤 , 一捆干粉条 , 一坛子酒 。 演完戏廿人共排两桌席 。 有时掌柜子还给赏钱 。 有一次万隆昌赏了小二保五吊钱 , 其它人至少也赏一吊钱 , 戏班搞得特别兴盛 。
过了春节 , 我记得李子健的岳父、岳母也从北京到宣化来看女儿和女婿 。 子健的岳父风雅端庄 , 谈吐不凡 , 大有富商之风 , 他岳母是旗人打扮 , 亦颇有风度 。 我们对他们都按贵宾招待 。 李子健与李翠芬当时颇有点革新思想 , 他们在宣化带头上台演新戏 。 我记得他们演过的新戏有反映义和团运动的“一元钱”、“锯碗钉”等 , 还有“黄大救主”、“探亲家”、“剖腹验花”等平反冤案的戏剧 , 李翠芬多演正面的旦角 , 李子健多演反面人物 , 夫妻二人互相配合 , 相得益彰 。 此时李子健的唱腔已改成了河北梆子的音调 。 我每天代表戏班请李翠芬的师傅张二魁和司鼓到宣化朝阳楼吃饭 。 三个人一顿饭花两三块钱 , 饭菜吃得相当可观 。 李子健夫妇在宣化演的新戏 , 一时震动了上谷古城 , 真可谓家喻户晓 , 妇孺皆知 。 此外他们在宣化也演过一些传统旧戏 , 如:“蜜蜂计”、“玉堂春”、“豆汁计”、“宋金兰”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