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 二 )


本文图片

(去掉边框类似书法作品)
我们看:他把小篆的圆转流畅 , 特别是上紧下松(吴让之所谓的“让头舒足”)体势表现得格外充分 , 同时 , 他也把起笔的藏锋、收笔的回锋都通过刀法表达得相当充分 。 由此 , “吴带当风”的书风 , 在印面促成了“吴带当风”的印风 。 实际上 , 这方印的特点在于此 , 问题也在于此 。
过分地追求印面文字的书法之美 , 而忽略了印面的方寸属性 , 因此如果单看文字 , 这方印的“印味”就失去了 。 简言之 , 它不像是一方印 , 好在 , 徐三庚的刀法起于浙派 , 因此文字的线条多被处理成斑驳残破之状 , 由此给文字保留了相应的刀情石趣 。
印边的作用
尽管如此 , 由于徐三庚的书法带有十分强烈的个性 , 印面的文字“书写”味还是太浓了 。
|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图片

(宽厚的印边)
幸亏 , 他加了格外宽厚的印边 , 这个宽厚的印边 , 使这方印又找回了“印味” 。 因为有了这个厚重的印边 , 它更像一方印章了 , 它“书写味”十足、自由放逸的文字被框在方寸之内了 。
这个宽厚的印边很重要 , 作用至少有三:1、它框定了印面 , 保留了全印的印章属性;2、它给曲线众多(几乎没有横线、竖线)的印面文字带来了安稳 , 使印面更稳定了;3、它与印面较细的文字产生视觉对比 , 也有利于形成大开大合的印面风格 , 所谓“放得开 , 收得拢” 。
同时还要注意到 , 这个印边进行了多处“残破” , 这些残破 , 避免了厚重印边可能带来的呆滞和闭塞 。
疏密
这方印的疏密也值得关注 。 实际上 , 传承邓石如印风的篆刻家 , 都或多或少在疏密方面有所表现 。 毕竟 , 邓石如对于章法最大的贡献就是“疏处可以走马 , 密处不使透风” 。 疏处要追求更疏 , 密处要追求更密 。
因为印面只有两个字 , 这方印的疏密借用的主要是文字篆法上的疏密变化 , “褎”字上部团成一块 , 下部极端开张 。 “海”字“水”部尽可能挤紧 , “每”部上部团成一块 , 下部极端开张 。 这都促成了全印的极端疏密 。 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 , 从而形成疏密节奏 , 生成美感 。
|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图片

(疏密对比)
当然 , 这方印中的两个文字在大疏大密中 , 还有文字之间的咬合 , 两字各有伸出的笔画侵入另一个字的领地 , 这是印面团聚的要求 , 这是篆刻与书法的不同 。
如果通览徐三庚的作品 , 就会发现 , 徐三庚的小印并不上佳 , 原因正在于他的书法风格太强烈 , 他的印风几乎全部是书风强烈的作品 , 而他的书风并不合适放在小印之中 。
学习徐三庚 , 容易被他姿态夸张的书法感动 , 而走向篆法妖娆的极端 , 最终形成柔媚纤弱的篆刻风格 , 所有最终成名成家的篆刻家 , 他们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个性 。 学习 , 要学会“扬弃” , 弃其糟粕 , 取其精华 , 最后集百家之长 , 终成自家风格 。
【|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布丁读印】之115 ,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