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

临完吴让之 , 徐三庚也必须被提起 。
徐三庚是最有争议的晚清印人 , 在清代篆刻史上 , 他是继邓石如、吴让之之后 , “印从书出”的第三人(他比赵之谦大三岁) 。 不喜欢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印“故作姿态” , “以妍媚取悦于人”;喜欢他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印“吴带当风” , “姗姗尽致” , 说白了 , 就是太“女性化”了 。
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 , 因此他“吴带当风”的印风常常被人诟病 , 但如果经审徐三庚的印 , 特别是一些大印 , 我们就会发现 , 这些印常常在莽苍中透着俊逸 , 猛利之中暗藏灵动 , 神完气足 , 绝无女儿之气 ,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 , 徐三庚的印在日本很受欢迎 , 这种欢迎渐渐又形成一种审美趣味 , 回流中国 , 影响中国印坛 , 因此 , 在当代中国 , 还有很多师法徐三庚印风的印人 。 综合起来说 , 他的印也值得一读 , 值得一临 。
|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图片

(徐三庚像)
徐三庚(1826-1890) , 字辛谷 , 又字诜郭 , 号井罍(读作léi , 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 , 又号袖海 , 别号金罍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 , 浙江绍兴上虞西山人 , 精于金石文字 , 善篆隶篆书 。 徐三庚大约16岁远离家乡 , 一生贫苦 , 不曾入仕为官 , 鬻艺谋生 , 因此 , 他是职业书法家和篆刻家 。
|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图片

(《吴纪功碑》上的部分文字)
徐三庚的书法 , 多取法《吴纪功碑》(就是《天发神谶碑》 , 这个碑 , 在以后说齐白石时还会再次提及) , 又借鉴金农的侧笔用法 , 因此他的书风纤细流丽 , 飘逸多姿 。
|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图片

(徐三庚的篆书)
我们说过 , 篆刻往往受书法的影响 , 特别是在邓石如之后 , 大篆刻家往往就是大书法家 , 在徐三庚的印中 , 常常带有浓厚的书法意味 。 再加上他“以书入印” , 书法决定印风 , 那么他的印风当然也是飘逸多姿的 。
徐三庚最初学印 , 师法陈曼生(就是陈鸿寿)、赵次闲(就是赵之琛) , 大约到了33岁时 , 才开始转而师法程邃 , 前面两位归属浙派“西泠八家” , 后面是徽派宗师 , 也就是说 , 徐三庚的篆刻是由“浙”转“徽”(后面的赵之谦、吴昌硕也是“浙”转“徽”)的印人 。
我们说了 , 徐三庚的大印好 , 本文读的这方印就是一方大印“袖(褎)海”:
|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图片

(徐三庚和他的印“褎海”)
这方印达8.8cm见方 , 这么说吧 , 比那方战国经典的烙马印“日庚都萃车马”还大一点 。
我们说 , 徐三庚的大印好一些 , 是因为大小印的差别在于“大印尚气魄 , 小印尚精微” 。 大印要刻得好 , 重在精神雄健莽苍;小印要刻得好 , 重在精细幽微 。 一个强在气势;一个强在细节 。 简言之 , 这方印的优势在于气势 。
我们说过 , 创作一方印 , 可以选择向三个篆刻属性方向努力:1、书法属性;2、印章属性;3、工艺属性 。 作者选择向哪个方向努力 , 就是选择了这一种审美追求 。
“吴带当风”的风格来源于书风
显然 , 这方印在书法属性方向用力较大 , 如果把印边去掉 , 这简直就是一幅小规格的书法作品:
|读印:徐三庚“袖海”,“吴带当风”的印风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