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专题展开展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专题展开展
本文图片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专题展开展
本文图片

宋代缠枝花卉纹瓦当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专题展开展
本文图片

秦代云纹瓦当
|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专题展开展
本文图片

南越国“万岁”文字瓦当
3月31日“小瓦当 大世界——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瓦当专题展”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宫展区正式开展 。
本展览为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 共精选出一百余件在遗址出土、从秦汉至明清时期的瓦当 , 展品涵盖了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兽面纹瓦当、莲花纹瓦当等种类 。
瓦当 , 俗称瓦头、筒瓦头 , 是古代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 , 也是中国建筑体系特有的构件 , 起着保护檐椽不受风雨侵袭和美化建筑外观的功能 , 被誉为中国古代“屋檐上的艺术” 。 瓦当上的图案、文字等装饰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
此次展览通过“椽檐之美”“万里同风”“巍巍王居”“莲花满开”“安居乐业”五个单元 , 带领观众走进古代广州的瓦当世界 , 领略各个历史时期岭南古代屋檐的风貌 。
展览将展至2022年10月12日 。
一展尽览两千多年瓦当“通史”
“放在全国来看 , 也只有这个遗址 , 通过这些年的大规模科学发掘 , 把我们岭南地区从秦汉到明清的瓦当 , 把它们发展的序列 , 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采访人员曾就广州出土的瓦当专访了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李灶新 。 他表示 , 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的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瓦当数量非常可观 , 是反映岭南建筑发展演变的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 瓦当从秦汉到明清 , 规格上呈现从大到小的变化 , 纹饰也不断演变 , 脉络非常清晰 。 不仅反映了广州2000多年不断的城市格局 , 而且对广州、岭南乃至于全国的城市考古遗址发现的瓦当的断代、分期 ,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考古发掘表明 , 瓦当不晚于西周中晚期出现 , 迄今为止可以确知中国最早的瓦当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 , 东周时期瓦当成为大型建筑的构件 , 发展迅速 。 各诸侯国瓦当纹饰具有浓郁的时代风格和地 方特色 , 尤以齐、燕、秦的瓦当纹饰最具特色 , 以动物纹瓦当、云纹瓦当、树木纹瓦当数量最多 。
岭南地区出现和使用瓦当从秦代开始 , 公元前214年 , 秦统一岭南后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 秦汉时期 , 北方中原地区以瓦为顶的土木台基式建筑传入岭南 , 岭南的建筑材料也由原来的竹木茅草发展到以砖瓦木石等为主 。 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中发现的秦汉建筑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包括瓦当在内的建筑材料 , 云纹是瓦当最常见的当面纹饰 , 这些瓦当的造型、制作方法、纹饰等与中原地区的瓦当几乎一样 , 出现天下为一、万里同风的盛况 , 见证着岭南文化发展并融入华夏文明体系的历程 。
南越王博物院副研究员章昀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砖瓦及其生产初探》中写到 , 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瓦当只有圆形 , 没有同时期中原地区常见的半圆瓦当 , 半圆瓦当是最早的瓦当形式 , 出现于西周中期 , 中原地区在西汉初期还常见 , 据考证 , 主要是供修葺旧建筑使用的 , 到西汉中期开始少见 , 说明圆形瓦当已经完全取代了半圆瓦当 , “南越国宫署遗址没有出土半圆瓦当 , 反映出南越国所使用瓦当的形式是出于实用需要 , 不受旧制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