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壶型故事及标准器型对照

| 半月壶 |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唐朝诗人张九龄写下的千古名句在构筑美妙意境的同时 , 也给壶艺创作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 可以用紫砂壶诠释对生命、文化和艺术的理解 。 每位艺人在创作“半月壶”时就是顺应诗人意地间 , 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壶一直以质朴无华、典雅端庄而独占一席之地 , 从古到今长盛不衰 , 正所谓“弱水三千 , 仅饮一瓢” 。 半月壶协调和谐、舒张简洁、前呼后应 , 一张扬、一内敛 , 张弛有度 , 仿似一篇美文 , 越读越醉 , 半月壶营造的是一种源于心录上对团圆期盼 。 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 半月万里思更浓”;一壶诉说的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思念 , 更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月圆人圆”的向往 。
|40个壶型故事及标准器型对照
本文图片

《清同治 玉成窑何心舟款半月壶》没有找到合适的半月标准器型 , 就附上了这只自己极其喜欢的文人壶 , 需要注意的是 , 半月和瓦当的区别 , 主要在把 , 瓦当的把是有飞的 , 此外有些半月器型的身桶底部也曾弧状 。
| 扁腹壶 |
扁腹壶 , 或者叫扁仿鼓壶 , 依壶身矮 , 壶口大而得名 。 日本奥兰田君对壶之理趣有此论述:“知理而不趣者 , 独取小与直 , 而不取大与直 。 知理又知趣者 , 不论大小曲直 , 择其善者皆取之 。 知理而不知趣 , 是为下乘 , 知理知趣是为上乘 。 ”此壶理趣兼得 , 当属上乘无疑 。 理 , 此壶身线且口大 , 宜泡绿茶 , 一弯流出水条索长且涎水 。 壶把端拿 , 甚是轻巧 , 手感舒适 , 平衡点恰到好处 。 趣 , 整体协调、对称 , 且节奏感强烈 。 若俯视 , 钮盖、肩、腹五个圆圈 , 如涟漪荡漾 , 十分悦目 。 盖边线略强于口线 , 正合国人天盖地之理念 。 壶盖倒置亦无倾斜之虑 , 也是一趣 。 此壶泥佳、工精、造型美、难度大 , 宜用宜赏 , 内涵深 , 回味长 , 实乃上乘中之经典之作 。
|40个壶型故事及标准器型对照
本文图片

《顾景舟 扁腹壶》仿古和扁腹是习壶之初非常好的上手器型 , 很多工手也是从仿古开始摹制 。
| 传炉壶 |
【|40个壶型故事及标准器型对照】传炉壶 , 式度端庄 , 风格雅致 , 隐隐然有古风韵 , 堪称佳品 。 有鉴于此传统壶型由来已久 , 然欠缺考据 , 众壶友多不知此壶 , 今东拼西凑 , 略言一二 , 聊做无米之炊 。老子曰“大象无形 , 大巧不工” 。 金砂认为制壶赏壶 , 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 , 观其神韵 。 至于细节的处理到显得不过尔尔 。 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 , 它古朴典雅 , 曲线强劲有力 , 浑厚端正 。 是方中有圆 , 圆中寓方的典范 , 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 , 骨肉廷均实属不易 。 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 , 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 , 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 。 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 , 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 , 可谓历久弥新 。 于1937年由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用“大红袍”泥料做制的一把 。 此壶方圆相济 , 挺匀有力 , 色泽红艳 , 光彩照人 , 是传炉壶式的经典之作 。 还有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传炉壶 , 为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在宜兴定制 , 具手法来看也应为俞国良所作 。 只不过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进 , 盖为桥扭 。 传炉的名称来历又是什么呢?似乎难以考据 , 但就作者的见解来说可能性有二 。 首先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 。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 , 游尽天下名山 , 与丹术 , 医道颇有心得 。 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抚州南城)觉得泉水清冽脱俗 , 于是传炉炼丹 , 留恋泉石之间 , 至今 , 葛洪仙井遗迹犹在 。 麻姑泉酿酒又称寿酒 , 洪祖以其水炼丹求寿成仙 , 而人寿之极致又称茶寿 。 今以阳羡砂壶 , 仿传炉之型 , 饮茶延年 。 真乃切情 , 切意 。 其次 , 古时还有“金殿传胪(炉)”一说 , 明清时代在殿试后两天 , 皇帝召见新科进士 。 考取的进士们身着公服 , 头戴三枝九叶冠 , 恭立于安门前听候传呼 , 然后与王公百宫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 , 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 。 这就是“金殿传胪” 。 “胪”有陈列的意思 , “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 , 进殿晋见皇帝 。 因古时候紫砂壶是士大夫阶层的雅玩 , 将壶名取为传炉 , 应有取其谐音后又取意自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