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采访人员 黄婷
打柴舞、船型屋、黎锦、竹筒饭……悠悠历史长河中 , 黎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黎族传统海岛文化 。 岁月如沙 , 如何留住不断消逝的黎族乡愁?10多年来 ,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引教授潜心钻研 , 提出“黎族传统民居再生设计”的学术主张 , 并在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家居装饰、现代服饰等中巧妙融入黎族传统文化元素 , 让黎族文化“活化再生” , 做黎族非遗的“执灯人” 。
本文图片
张引 。 本人供图
与黎族村落初相遇
绕过弯弯绕绕的泥泞山路 , 一个椰林掩映的古老小村落闯入怀中 , 尤其是低矮的船型茅草屋 , 远远望去像一个倒扣的船 , 厚厚的茅草铺在屋顶别有一番风味——2005年 , 当张引第一次来到东方市白查村 , 就被这个美丽而原始的黎族村落吸引 。
国内外的画家慕名而来写生绘画 , 各地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 与匆匆过客不同 , 和白查村的第一次相遇 , 就让张引有了深入研究黎族传统文化的冲动 。 彼时 , 张引正在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老师并在苏州读硕士研究生 。 此后 , 他频繁往返于现代化的大学和原始的黎族村落 。 交通不便、道路泥泞 , 张引每次到黎村调研都要在当地待一到两周 。 这个来自吉林的东北小伙与当地村民交流 , 面临的首先是语言难题 , 为了尽快融入当地人 , 他甚至曾和他们一起吃住 。
本文图片
张引(右四)和学生一起到黎族村落调研 。 本人供图
每当看到袅袅炊烟从船屋飘散而出 , 张引都会沉醉于这原始的东方民居图景 。 然而 , 不容忽视的是 , 船屋年久失修 , 茅草砌成的屋顶漏风漏雨 , 黄泥砌成的墙面出现了斑驳窟窿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船屋的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 越来越多的人家搬离船屋 , 住进更加舒适宽敞的瓦房或平房 , 只有几户人家的坚守让船屋还保留着最后的人间烟火气儿 。 2008年 , 张引发现 , 船屋仅有的几户人家也陆续搬离 。
“这些船屋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 是3000年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 如果不及时保护 , 3-5年内就会自然消亡 。 ”张引着急万分 。 很快 , 一则消息让他由悲转喜 。 同一年 , 船型屋的建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白查村的81间船型屋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重点保护 。
10多年来 , 张引一直关注着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 不管是硕士论文还是博士论文 , 他都选择了与黎族传统文化有关的话题入手 。
“民族文化一旦离开生活就像植物没了根 。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张引渐渐意识到 , 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止步于简单的就地保护 , 而应让其扎根生活的土壤 , 实现“活化再生” 。 “找到原真性的元素 , 进行提取 , 并结合当下人的审美情趣、功能需求等 , 将传统文化原真性的元素附着于现代人的生活 , 让其实现再生保护 。 ”他说 。
传播黎族船屋之美
多年来 , 张引对海南黎族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 提出了“黎族传统民居再生设计”的学术主张 , 潜心钻研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 。
他先后于2015年、202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海南黎族传统村落民居的保护性设计研究”、“基于海南黎族船型屋民居传统营造技艺的创新设计研究”;专著《海南黎族建筑装饰风格应用研究》被省社科联收藏 , 用于指导地方传统民居改造建设……一系列的学术报告、理论成果 , 为海南地域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 得到了国内权威专家们的一致认可 。
- 死亡|特级教师袁卫星给学生的信:清明节,我们祭扫什么?
- 秦海璐|《正青春》导演又一力作,秦海璐金世佳再次联手,配角阵容强大
- 饵料|可视锚鱼、海竿阵!南宁邕江乱成一锅粥,网友:如此钓鱼意义何在
- 雕刻|虽然孬料子翡翠没有价值,但是经过设计师雕刻,马上有了质的提升
- |清明时节缅怀先辈 向鲁迅茅盾巴金等文学大师致敬献花
- 越剧|新民艺评|越剧艺术大师袁雪芬——“在当代戏剧界找不到第二人”
-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珠海网媒行”走访湾区体验传统文化,感受珠海魅力
- 齐鲁壹点|壹点海报丨清明赏春不必去远方,身边也有好风光
- |你看!你看!荣国府海棠花开正艳……
- 求职|60万海归与1000万毕业生谁更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