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早于鲁迅载入史册的周树人

【鲁迅|早于鲁迅载入史册的周树人】【光明书话】
早于鲁迅载入史册的周树人
——教育部佥事如何践行文艺梦
作者:姜异新(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研究室主任、研究馆员)
几乎每个现代文学的研究者都曾经质疑 , 为什么到北京后的鲁迅要“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无他 , 工作职责之所在而已 。 北洋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有一项工作职责即为“调查及搜集古物” 。 可以说 , 周树人是教育部最兢兢业业的文化部员之一 , 作为文化先驱者 , 他甚至将业余时间也全部用在了工作上面 。 北京14年 , 周树人做了大量的公务工作 。 写文章 , 编杂志 , 讲文学课 , 才是职务之外的贡献 。
鲁迅|早于鲁迅载入史册的周树人
本文图片

1909年清学部决议将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拨给京师图书馆 , 直至1916年历经七载才入藏 , 中经内务部接收后移交教育部 , 由佥事周树人负责商定手续、具体落实 , 为之付出诸多心血 。 图为今天的文津阁《四库全书》 , 为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 。 图片源自国家图书馆
社会教育司是教育部新设立的机构 , 在清朝学部时代根本没有这一分科 , 因而最能体现近代以来以开通民智、移风易俗为目的的宏观政策设计与实践的开创性 , 也为鲁迅实现通过文艺“改造国民性”的理想提供了舞台 , 尽管能否大展身手还是个问题 , 至少他以管理者的身份介入了这一领域 。 依鲁迅所负责的工作内容来看 , 基本上属于社会文化、博物科普的范畴 , 完全都是他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 。 先存而不论那些官僚作风、保守势力令做事多有掣肘 , 至少辛亥革命后 , 社会教育司所从事的现代文化开拓工作非常契合鲁迅年轻时的理想与志趣方向 , 况且他还抱定了“利用职权 , 各行其是”的主张 , 并有“有权在手 , 便当任意作之 , 何必参考愚说耶?”的洒脱 , 可见工作中的自由度还是相当高的 。 鲁迅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 , 以至于到上海做了自由撰稿人之后 , 仍在沿着教育部社会教育司时期的工作内容、社会关怀行事 , 当然 , 那时的他是以一个现代著名作家、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来彰显主体性的 , 比如 , 自费收藏碑帖拓片、古籍、中外版画 , 举办木刻讲习会 , 策划木刻巡回展览 , 等等 。
然而 , 学界至今仍存有一种偏见 , 即将鲁迅在教育部的工作视为对腐败落后官场日常工作的应付 , 每每涉及此阶段 , 往往寥寥几笔勾勒 , 最多罗列一下工作业绩 , 少有将教育部置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和并置空间的立体框架中来观照的学理意识 。 要么将二者对立看待 , 仅从批评尊孔读经的角度出发将教育部视为与新文化敌对的营垒;要么将政府与知识界分而论之 , 认为官场与新文化场永不搭界 , 从不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公共管理这门学问 , 至多将教育部经历作为周树人成长为新文化主将鲁迅之前的反省、孕育与铺垫 。
北京时期的鲁迅已经进入开拓、筹建现代文化的实践层面 , 而不必停留在日本时期梦想“振臂一呼 , 应者云集”的鼓与呼 。 在《摩罗诗力说》里 , 鲁迅曾大声疾呼“立意在反抗 , 指归在动作” 。 辛亥革命后 , 需要躬身实践的社会考验果真到来了 。
作为一个教育部部员该如何“动作”呢?这其实是所谓的沉默期鲁迅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 , 他并不是真的一味颓唐下去 。 或者说 , “呐喊鲁迅”所建构的“我”有一个叙述逻辑上的颓唐的过程 , 而被教育部荐任的佥事周树人在现实中却始终刚健不挠地在“动作” , 在勇猛精进地上下求索 , 在认真思考如何运用知识服务于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