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间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丨京华物语( 二 )


本文图片

《一岁货声》 , 蔡省吾 原编 , 周作人 录抄 , 北京出版社2015年10月版 。
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十二月的市卖 , “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 , 肩挑筐贮 , 叫而卖之” 。 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了七月暑天街头叫卖菱角、鸡头米等物的吆喝声 , 有“老鸡头 , 才上河”等 。 现代 , 翁偶虹先生在《北京话旧》一书中 , 收集了368种老北京叫卖的用语 。
有专家对存世的老北京叫卖段子收集整理后 , 进行分析研究 , 认为其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说唱特色的叫卖 , 唱似说 , 说似唱 , 叙事性强;另一种是具有歌唱特色的叫卖 , 有韵 , 有辙 , 曲调动听 , 具有民间小调的特点 。 要从这个角度来看 , 老北京叫卖还真是个技巧活儿 。
北京著名民俗专家崔金生在《独特的叫卖声》一文中提到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 , 他见过北京南城一位卖白酒的老人 。
这位老人每天上午10点左右 , 都会穿街过巷卖白酒 。 每天他从东往西走 , 推着一个单轱辘小推车 , 车两旁木架里摆满了酒坛子 , 他边推车边叫卖:“喝二两尝尝!”走几步见没人买 , 又高喊:“爱喝不喝!凉水掺得多!”这种直呼自己的酒凉水掺得多之叫卖声 , 在京城真是绝无仅有 。 每走几步就高喊一声 , 其音清脆 , 可也怪 , 每天买他酒的主顾还很多……
从这段记述里看 , 这位卖酒老人的吆喝似乎自我贬低 , 但卖货的效果却很好 。 可见 , 老北京叫卖也是多姿多彩的 。 它是小商小贩们独有的一种技能 。
从叫卖声中体会
京城百姓年年岁岁的饮食风俗
昔日北京的胡同、街巷里 , 一年四季的叫卖声随时令而变 , 丰富多彩 , 层出不穷 。 不论是每年、每季、每月 , 还是每一天之中 , 不论是住在深宅大院里的富裕人家 , 还是住在简陋屋棚中的平民百姓 , 总能从沿街串巷的叫卖声中 , 感受到日夜的流转与时令的更迭 。 从叫卖声中 , 能非常清晰地体会到京城百姓年年岁岁的饮食风俗 。
“活鲤鱼哟!年年有鱼的大活鲤鱼哟!”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二 , 北京人有祭财神的习俗 , 祭品为活鲤鱼 。 初二的一大早 , 那些卖鱼的小贩便担着木盆 , 走街串巷地开始叫卖活鲤鱼了 。 居民以瓦盆盛水将鱼买到家中 , 祭财神时将鱼从瓦盆中捞出放于长瓷盘里 , 并将事先用大红纸剪好的财字贴在鱼目之上 。 因“鱼”与“余”谐音 , 取“富贵有余”或“年年有余”之意 。
从“桂花哟 , 元宵”的吆喝声中 , 人们便知正月十五上元节(元宵节)就要到了 。 由于京城习俗上元节之夜必食元宵 , 故此上元节前数日便有挑担售卖者出市了 。 卖元宵的小贩挑子前面是口锅 , 随卖随煮 。 卖者必称自己的元宵粉细馅儿精 。 老北京人的元宵多是用江米磨面 , 以山楂、桂花、白糖、芝麻等作馅料 。
【|早年间一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进了北京城丨京华物语】“嫩了芽的香椿哟!”这吆喝声标志着仲春的到来 。 北京人喜食香椿 , 可以用香椿搭配做出多种菜肴 。 卖香椿的人 , 大多是臂上挎一个小篮子 。 篮子底上铺块湿布 , 上面盖块湿布 , 用马莲草或细柳条绑成一小捆一小捆的香椿摆放其中 。
“卖韭菜嘞!野鸡脖儿的盖韭!”北京人爱吃韭菜 , 但什么是“野鸡脖儿的盖韭”恐怕很多人已经不清楚了 。 韭菜以春天上市的为珍品 。 春韭分为青韭、花腰、盖韭、野鸡脖、黄芽韭多种 , 观其色而定其质 。 据说 , “野鸡脖儿的盖韭”上 , 红、黄、白、绿四色相间 , 如雉鸡的颈羽 , 因此得名 。